第19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睜開眼睛已是幸福(4)(3 / 3)

一個充滿活力與熱情的人,一定會借助層出不窮的新興趣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從而讓自己逃避厄運、戰勝所有的不幸。人們不會稱讚那些因為一次或幾次失敗就一蹶不振的人,也很少惋惜那些缺乏生命活力、多愁善感的人。人生有限,所以我們應該抓住時間去擴展生命的寬度,而不是任憑死神主宰我們的情感、命運擺布我們的生活和理想,以致扼殺了生活的意義。

因此,對於一個追求幸福的人來說,除了踐行生活賴以建立的主要興趣,更重要的是明智地擁有一係列的附加性的興趣。

留白是一種智慧

真理並不總是有趣的,比如中庸之說。年輕的時候,我崇拜英雄式的極端主義,不屑中庸之道,認為它乏味至極。然而,隨著心性慢慢成熟,現在才知道,在很多事實中它的確是真理。例如努力與放棄。

中庸之道蘊含的智慧之一就是保持努力與放棄的平衡。對於某一事件而言,努力與放棄是兩個極端,雙方都有擁護者。一些聖徒和神秘主義者堅持放棄說;效率專家和強壯的基督徒則提倡努力說。兩派各有各的理,然而都不是全部真理。這就是本章內容的價值所在,在努力與放棄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下麵我們先從努力這方麵入手。

果子熟到一定程度會主動落下來,運氣好的話,也許還能掉進你的嘴裏,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好運。過了幾千年,也隻有一個牛頓“受此禮遇”,但是蘋果也沒掉進他的嘴裏而是砸到他的腦袋上。幸福就像樹上的果子,在外界重力的作用下主動落到你麵前的概率小之又小。很多情況下,幸福需要我們自己去爭取。

一個男人,溫柔體貼、身體健康、愛好簡單,剛好又繼承了一大比財產,他絲毫不用像周圍的人那樣為生計犯愁,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花園;一個女人,漂亮多情、好逸惡勞,偶然嫁給了富翁,正好省去了操持家務的煩惱。婚後,家庭美滿、兒女成群,大可以享受懶散的幸福。但這兩種情形實在少見,富裕的人還是少數,很多人也並不是生性隨和,有相當一部分人情緒浮躁、不能忍受枯燥的生活。

當今世界,的確存在不和諧,有些厄運不可避免,疾病、心理症結、鬥爭、貧窮、仇恨仍然存在。因此,一個人要想得到幸福,首先就要找到應付這些不和諧因子的辦法。幸福是一種追求,而不是上帝的恩賜。人們隻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幸福,無論男女。

哺育孩子需要努力。正如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中講述的那樣,隨著社會進步,撫養、教育孩子已經成為一種專業化作業。年輕的媽媽們在哺育孩子方麵並不是天生的能手,所以需要努力學習護理、教育孩子的知識。而那些信奉“精神至上”的國家,不依靠世俗的職業,所以很容易釀成兒童死亡的悲劇。

人們一旦脫離世俗,也就失去了物質基礎,無從獲得藥物、衛生、無菌操作、合適的食物等維持生命的必需品。而這些東西是人們在物質環境中獲得能量和智慧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當人們把物質視為幻象,世俗也就不複存在,人類會瀕臨滅絕的危險。首當其衝的便是孩子。

人是天生具有欲望的生物。所有的欲望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對權力的渴望。這是人們生存的合理又合法的目標。任何形式的權力欲總會包括相關形式的努力,其形式屬性,要依這個人的主導熱情而定。有人想控製別人的行為;有人想控製別人的思想;還有人想控製別人的情感;也有人希望改變物質環境,通過掌握知識來獲得權力。

一個人,若他隻是純粹地為人類的悲慘命運而感到悲傷,企圖通過某種努力獲得權力來減輕人類的痛苦,那麼這個人的痛苦是真誠的,其權力欲也是無可厚非的,權力欲一旦和人們的崇高品質聯係起來,就應該得到人們的承認。因為這些人能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而那些對同胞的痛苦視而不見的人,其感情必然也是冷漠的,當然更不會為了減輕人們的苦難而付出努力。

在西方國家中,絕大部分人並不以溫飽作為幸福的標準,他們更注重成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更注重收入。相比收入而言,科學家在研究工作中更容易找到成功的感覺;而商人則更容易得到“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