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睜開眼睛已是幸福(2)(1 / 3)

漫步在鄉間小路上,能引起人們注意的東西簡直數不勝數。有的人對小鳥感興趣,有的人對花草樹木感興趣,還有的人關心地質地貌,也有的人留心……隻要你去發現,其實每件事情都充滿了樂趣。一個對萬千世界感興趣的人要比一個了無生趣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在人的身上,不同的人對待同胞的態度也不同。以火車上的兩個人為例,其中一個人對同車廂的旅客視而不見、默不作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另一個人則觀察同車人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性格、狀況進行歸納總結,也許還會猜到一些人的隱私。

以上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也反映在人們對別人的感覺中。有些人覺得周圍所有的人都讓他難以忍受,而有些人會很快就能和別人建立起友好的聯係。除非出於一些特殊的理由,否則,他們不會產生其他的情感。仍然以旅行為例:有些人周遊世界,途中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食物,約見飯桌上的“常客”,談論飯桌上永恒不變的話題。當這些人回到家中,他們除了為結束昂貴的旅行而大鬆一口氣之外,再沒有別的感受,更不會有快樂可言。而另外一些人,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在努力尋找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東西、典型的人物;領略當地的曆史文化、風土民情;品嚐當地的食物,學習當地的語言,然後滿載快樂回家。

很多情況表明,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比對生活全無熱情的人要快樂得多。即使把不快樂的經曆全部放在那些熱愛生活的人麵前,也不會減少他們的快樂,也許他們反而覺得新奇有趣。這往往在愛冒險的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和普通人比起來,愛冒險的人更喜歡不愉快的經曆,比如船隻失事、兵變、地震、火災,等等。當地震過去,他們可能還會詫異:“原來地震不過如此!”他們會為經曆了一樁新鮮事、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而感到高興。當然,這必須在保證人身健康的前提下,因為健康是熱情的載體,一旦失去健康,熱情也就不複存在了。

不過,事情也有例外,有一些人直至死去也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比如一些生病的偉人。有的疾病摧毀熱情,有的疾病摧毀健康。也許生物化學家現在還不能區分這兩類疾病,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取得進展,並研製出一種藥物。當人們吃下這種藥之後,會對一切都感興趣。不過,要想判斷出哪些因素讓人對一切都感興趣,哪些因素讓人對一切全無興趣。我們還要繼續觀察生活。

熱情既具有普遍意義又具有特殊意義。讀過鮑洛(英國作家、旅遊家。其作品《拉文格羅》於1851年在倫敦出版)的作品的讀者可能依然對他筆下那位失去愛妻、百無聊賴的人物印象深刻。痛失愛妻以後,他迷上了菜罐和條箱上的中文說明,並在一個法籍中國人的幫助下學習中文,在這一過程中他找到了新的樂趣,也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有人以搜尋有關諾斯替教(羅馬帝國時期,希臘--羅馬世界出現的一個秘密宗教流派,後因被基督教正統派視為異端而漸衰)的旁門左道的東西為樂;有人以整理、校正霍布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手稿和其著作的早期版本為樂……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某個人的興趣所在,不過大多數人都會對大眾的“熱點興趣”感興趣。一旦他把這種興趣激發出來,那他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有趣,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單調、枯燥。但是,那些極端的興趣是不會帶給人幸福的,因為它無法充實一個人的所有歲月,而且還麵臨一種危險:有一天,一旦他真正理解了那個他極端愛好的特殊事物,他會感到生活一片空虛、茫然。

人們自古就把謙遜視為一種美德。可是謙遜在浪漫主義思潮和法國大革命盛行的時期被一個叫作“激情”的名詞取代了。激情主宰人們的生活,幾乎所有人都“寵愛”它,哪怕這種激情可以毀滅社會。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古人是對的。

人生中會有各種活動,要想美好地生活,就必須讓這些活動之間保持一定的和諧、平衡,不能極端地推崇一種活動,而無視其他的活動。貪吃的人隻追求吃東西的快樂,因而放棄展開其他活動,所以他的快樂會“打折”。吃喝玩樂容易過頭,其他快樂也一樣。

拿破侖的皇後--約瑟芬對衣服的愛好可以媲美貪吃者對食物的愛好。約瑟芬皇後為了購置衣物耗費了大量錢財。開始拿破侖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為她埋單。慢慢地,拿破侖實在難以忍受,告誡她要學會節製,還警告她以後隻為她支付合理的賬單,但這絲毫沒有降低約瑟芬對衣服的熱情。後來,當約瑟芬收到一紙巨額的賬單時,她感到錯愕不已。最後她隻好找到軍事大臣,命令他從軍事款中撥出一筆錢為她付賬。軍事大臣害怕約瑟芬皇後向拿破侖吹枕邊風,說些對自己不利的話,所以隻好照皇後說的辦,結果法國熱那亞淪陷,根源竟是一個女人太愛買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