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睜開眼睛已是幸福(1)(1 / 3)

小心輕放的純真

誠實是人類的美德之一,已經活了“上千年”。很多人隻看到誠實的表麵,認為不撒謊就是誠實,其實,完整的誠實包括兩方麵,既有言語上的誠實,也有思想上的誠實。而且,我個人認為,思想上的誠實更重要、更有內涵。就好比女人曾說:“我寧願他對別人示愛,但心裏想的是我,也不希望他說愛我的同時,心裏在想別人。”當然,舉出這個例子隻是為了說明思想誠實和言語誠實的不同,並且突出前者的重要性。如果一個男人真的這樣對待兩個女人,最後,估計兩個女人都會跑掉。

所以,假如現在有兩個人。第一個人有意地為自己的行為撒謊,第二個人先在思想上欺騙自己,然後想象自己在做一件高尚的事情,我想,大家都會認為第二個人更不可愛吧。而那些說謊的人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又要編造更多的謊言、進行大量的詭辯。其實,正當的、善意的謊言很少,相比之下,偽裝的謊言要多得多。然而,說謊在良好的社會製度裏要少得多。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說過謊,無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人們都知道說謊不對,可為什麼還有人去做呢?其實,不誠實主要源於對生活的恐懼。在“大無畏”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撒謊的,他們從小就受到智慧和友善的“保護”,所以心中坦然,即使對陌生人也無所畏懼;而那些自小受到嚴厲管教、不停教訓的孩子,因為害怕被責罵,往往會撒謊。所以,孩子開始並不會撒謊,撒謊是對父母恐懼的迅速反應。但是這無關道德,因為畢竟他還小。他的思想裏還沒有“誠實”這種意識,所以根本不知道說謊是不良行為。然而,當他發現大人也在說謊時,他也會有樣學樣,在這種環境下,他就學會了不誠實。如果孩子能在毫無恐懼的環境中成長,並且父母本身沒有撒謊的行為,那孩子就不會撒謊了。

孩子是否誠實?這是一個十分嚴謹的問題。家長在判斷孩子有沒有說謊的時候,必須十分小心。

兒童的記憶還不完善,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回答大人的問題,這時候他就會根據大人的表情和語調來回答是或不是。比如,他們對時間沒有清晰的概念,不滿四歲的孩子不辨昨天和一星期以前的區別、昨天和六小時以前的區別。所以,當你問他時間的時候,他隻會靠猜測“你的意思”來回答。

另外,有時候兒童還會根據戲劇性的特征來說話。有時候,他們看動物片太投入或玩兒得太認真,就會根據主觀觀察到的、想象中的事情來取代客觀事實,比如他會告訴你:“媽媽,花園後麵有一頭獅子。”這顯然是動物片看多了的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孩子雖然言語不真實,但是並沒有欺騙的成分。

孩子小時候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以我自己的兒子為例。他現在不滿四歲,我們分開的時候,他經常會問我:“爸爸,我在做什麼?”當我回答不知道時,他竟然不相信,在他看來,我就像超人一樣,無所不知。

還有一件事情令我記憶猶新。複活節的時候,我給他買了很多彩蛋,然後叮囑他:“不要吃太多,否則會生病。”結果,他真的因為吃得太多而生病了。然而,他病好之後竟然滿臉喜悅地告訴我:“我病了,爸爸,你告訴我會生病,我真的生病了!”那樣歡喜的語氣,就像做了什麼成功的事情一樣。父母對孩子應該有耐心,然後再輔以嚴格的管教。四歲的孩子可能偷吃零食,對父母說謊,但是從上述情況來看,我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這樣做。

孩子會說謊,父母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畢竟他們年少無知。當發現孩子說謊時,不應該通過懲罰或恫嚇的方式,而是應該柔和充分地對他解釋不說謊為什麼好。否則,隻會增加他對你的恐懼,也會增加他撒謊的動機。因此,家長首先自身就不能做孩子說謊的助推器。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的品性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不說謊,家長必須誠實。當孩子已經知曉你撒謊的劣跡,然而你還在言辭鑿鑿地告訴他撒謊不對,你的話自然就失去了權威性,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會逐漸下降。

父母過去總以奧林匹斯山神自居,教育孩子,他們自己也總是保持理性的姿態。夏娃肯定不會告訴她的兒子們,她曾經吃過禁果。因為這樣做不理性,對維持父母威嚴沒有好處。所以她會選擇隱瞞“實情”。但這卻是成人式的“欺騙”。

當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他是為了他好。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當孩子聽到這句話時眼裏流露出的懷疑和不屑。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選擇不予理睬或者陽奉陰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