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幸福守望——每一天,睜開眼睛已是幸福(1)(2 / 3)

因此,家長不要給孩子樹立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形象,因為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就算相信也不會喜歡你。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透了周圍維多利亞式的欺騙,並深感厭惡。所以我發誓決不會把這種欺騙嫁接給我的孩子,直到現在,我一直在遵守自己的諾言。

巴拉德博士在《變化中的學校》一書中重點強調:“不要威脅孩子,如果你威脅了,就必須實施你的懲罰。如果你對孩子說:‘再這樣我就殺了你。’如果他真的這樣了,你就必須殺了他;否則你就失去對他的威信。”然而在生活中,家長威脅孩子要懲罰他,卻不真正實行的做法經常出現。其實,這是對孩子更為不利的撒謊形式。當你許諾“再這樣就懲罰你”時,到時候就一定要懲罰他,哪怕“小懲大誡”也可以。如果家長一向說話算話,孩子以後就會乖乖聽話,避免給自己、給大人找麻煩。

有足夠懲罰的理由時(比如他確實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情)再對他進行威脅,否則就不要。但是“對抗”並不是解決事情的最佳形式,所以,不要僅僅為了你的麵子就打定主意去堅持不必要的威脅。然而,通過令他恐懼的事情進行威脅是最愚蠢的,比如說做壞事會讓警察鎖起來或讓怪物抓走,等等。因為這會讓孩子在精神上產生恐懼,導致他以後完全不信賴你。

把沒有生命的物體當作有生命的物體去對待,是對孩子的另一種欺騙。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不慎撞到椅子或桌子上,家長會立刻跑過來,一邊拍打碰痛他的地方,一邊說“討厭的椅子”、“討厭的桌子”。這樣的語言如果聽到太多次,孩子就容易偏離自然法則。相反,如果他哭了也不去管他,那麼他不久就會意識到:哭、生氣都沒用,下次要巧妙地避開它們才行。這樣做有利於孩子獲得對付沒有生命的東西所要用到的技巧,同時也有助於他認識到人的力量有限,不是無所不能的。

在性方麵撒謊更是不應該的,關於性教育,我們已經在前麵的章節中有所講述。

孩子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會問很多個為什麼,有些是智力型問題,有些不是;有的問題令人討厭,有的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解釋,去誠實地回答,以滿足他的好奇心。就算他問到一些你和其他人看法不一樣的問題,你也要真實地說出你的觀點;比如宗教問題、生死問題、戰爭問題、刑法問題,等等。對於一些很難的科技問題,你也要盡量去解釋,告訴他更多的能理解的東西,那些他現在不理解的部分會激發他更大的好奇心和學習知識的欲望。而不是用一句“你現在還不懂”敷衍了事。等他長大,學到有關這個問題的知識時,你曾經告訴他的答案就會成為讓他快樂的寶藏。

和孩子坦誠相待會讓他對你愈加信任。除非你說的話和他內心的強烈願望發生衝突,不然他會十分願意相信你說的話,比如我在上麵提到的關於兒子和複活節彩蛋的事情。其實,要得到孩子的信任非常簡單,隻要讓大人的說法得到他的證實就可以。如果你對他實施了威脅,但是並不實行,隻是靠不斷的恐嚇來嚇唬他,那麼,孩子很容易會精神失常。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公正、坦率、自重,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當他成為這樣一個優秀的人之後是不可能說謊的,除非是一些善意的謊言。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在言語上保持誠實,更要教會他們做到思想上的誠實。誠實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比外在的名聲和財富都重要,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這就是孩子快樂崇拜開始的地方。

我們現在還不能老去

幸福的人都有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熱情。

吃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人們對於這件小事卻有著不同的表現。我們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通過吃飯這件小事探討熱情對幸福的意義。

首先,我們把吃飯的人分成五類:厭食者、貪吃者、美食家、病人、胃口好的人。對於第一種人來說,吃飯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無論擺在他們麵前的食物如何豐富,總是提不起興致。他們吃過各種山珍海味,也沒有機會嚐嚐“挨餓”的滋味。食物在他們看來隻是一種維持生命體征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別無意義。盡管他們對吃飯不感興趣,可還是每天機械地重複吃飯的動作,因為他們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規定他們必須出去應酬、大吃大喝。他們厭煩所有的事情,吃飯和其他煩心事比起來算是比較“可愛”的事了。所以他們不再抱怨,因為他們清楚,即使抱怨,也改變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