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幸福倒數——用一輩子證明“我願意”!(5)(1 / 3)

但是,在兒童教育的其他領域,人們還是認為應該由母親來負責。如果所有人都能夠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孩子不斷成長,心、智都在發生變化,母親在很多方麵已經不那麼擅長了,很多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做要比交給母親做更好。那麼,做母親的就輕鬆多了,這樣她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除孩子以外的其他事情上,這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媽媽們多一點時間享受懶懶的幸福未必不好。

一個在職業中有所建樹的女人,如果因為要做母親而放棄自己的職業和專長,那她是極不明智的,她的做法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沒有好處。當然,她在懷孕後期和哺乳期內,可以專心地做家庭婦女,但孩子出生九個月之後,她就應該回歸到自己的工作領域,不應該讓孩子成為自己走出家門的羈絆。如果家庭、社會苛求女人必須犧牲掉自己的事業,留在家裏照顧孩子,那麼日複一日,這個女人肯定會對毫無盡頭的家庭瑣事感到厭煩,即使是一位母親也很少能夠做到像聖徒那般無私。所以,她會在孩子身上為自己的犧牲、付出尋找補償。因此,很多母親就會產生強烈的權力欲,也變得極端專製、自私。

父母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甚至比其他的角色都重要。但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人生的全部,人們就很容易產生不滿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父母從感情上控製孩子,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所以,母親不要為了孩子輕易地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喜歡的工作,這樣對自己和子女都有好處。如果一個女人確實擅長照顧孩子,那她就應該利用自己的天賦和知識去照顧更多的孩子,以便充分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做父母的隻要盡到自己的基本義務,就可以請符合條件、達到資格的專業人士來幫助自己完成照顧孩子、教育孩子的義務,如果要求所有的女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那未免太苛刻了。

對於那些沒有能力教導孩子的母親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孩子托付給專業的、受過訓練的女子去教育。否則,她們會因為自己的手忙腳亂、敏感、無知而損害孩子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過分的牽掛不是偉大,而是占有欲的偽裝。如果女人能夠擺脫生活、輿論的束縛,而孩子又能夠接受更多的有益身心的科學知識,那麼,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一定會更美妙、更和諧。

和對的人看一生風景

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美滿的婚姻是造就幸福的必要條件。在這裏我們主要討論以男女關係為基礎的婚姻,並不包含孩子在內。

雖然在很多社會裏,婚姻既是合法製度,又是宗教製度,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法律效力。這也是婚姻和性關係的不同之處。婚姻是一種合法的製度,受到法律的保護,而普通的性關係則沒有這樣的“殊榮”。婚姻作為一種法律製度的形式出現是自古以來就推行的慣例。這在生物界中非常普遍,比如原始人類中、無尾猿中,等等。

凡是需要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合作才能孕育後代的生物,實際上都在實行婚姻製度。而且,一些權威學者指出,類人猿中尤其推行一夫一妻製。在類人猿的世界,不會出現“男方出軌”的問題,也不會產生“紅杏出牆”的醜聞。就算沒有宗教的束縛,類人猿也不會有通奸的罪行。

有證據表明,從人們對伴侶的忠貞態度而言,對一夫一妻製度的堅守程度竟然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呈負相關。也就是說,越是野蠻的民族,反而越能保證夫妻之間忠貞不渝,比如布須曼人、已經絕種的塔斯馬尼亞人。這些民族都嚴格地實行一夫一妻製;而現在的人們對一夫一妻製度的主張卻沒有想象中那麼堅決。這是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卻從側麵反映了人類心智的一個特點--打破習慣,創造新行為。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人類的罪惡和智慧才得以孕育、出生。

經濟動機是破壞原始一夫一妻製度的第一個“凶手”。

在農業社會和畜牧社會,妻子和兒女都是可以用來買賣的商品。妻子的首要價值就是:作為勞動力在田間做工或放養牲畜,同時為丈夫生養更多的勞動力。這種交易買賣的方式不僅取代了本能上的一夫一妻製度,也對性關係造成了影響。妻子隻是商品或生孩子的工具,而不是讓丈夫獲得性快樂的對象,妻子在性生活中的作用處在了次要地位。

而奴隸主、酋長也把妻子和兒女看成是積累財富的資本,他們以妻子和兒女的數量作為“炫富”的籌碼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隻要有需要,有錢人可以買很多妻子以便充實自己的資產、提高自己的地位,這讓他們深以為傲。因此,一夫多妻成了有錢人的特權。慶幸的是,和男人的數量比起來,幸好女人沒有生產過剩,否則,一夫多妻製就要成為社會的通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