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幸福倒數——用一輩子證明“我願意”!(4)(1 / 3)

另外,我們再接著往下試想,每天丈夫下班回家,聽到的不是妻子的柔聲細語,而是抱怨、嘮叨;而且她為了照顧孩子做出了那麼多犧牲,所以難免會向他們提出過分的要求;同時,她不斷“獻身於”家庭瑣事,以致她心胸狹隘。因此,最後隻會令丈夫厭惡、孩子嫌棄。丈夫認為她糊塗、無理取鬧,孩子認為她難以溝通、不可理喻。在所有這些不公正的待遇中,最糟糕的是:她不辭辛苦地操勞持家,結果家人都不愛她;如果她能在家務上少花點心思,永遠那麼青春、陽光、溫柔、體貼,或許丈夫和孩子還會愛她。

上麵那些問題和大城市因為人口密集產生的問題一樣,實質上都屬於經濟問題。這一問題在中世紀時並沒有出現,那時候的孩子們都會唱一首歌謠:

“保羅塔尖一棵樹/蘋果密得風不入/倫敦城裏小娃娃/拿著長棍來敲下/翻著籬笆趕緊逃/一直跑到倫敦橋”

保羅塔尖已經不見了,籬笆也早已消失了。小孩子們的快樂也蕩然無存了。那時候城鎮並不大,大多數人還住在鄉下,城、鄉交通便利。可是現在……一些國家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遠多於鄉村人口。在倫敦、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出城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低等收入的城市居民擠在狹小的空間過活。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所在的公寓“嗅”不到一點鄉土氣息。公寓無法為孩子們提供玩耍的空間,也不能貢獻一個安靜的房子讓大人避開孩子們的吵鬧、專心地工作。

我們需要討論的就是,在以上所有的環境中,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得到幸福呢?仔細研究親子關係中的心理困境,也許我們會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心理困境實際上是民主造成的問題。親子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就是民主思想傳播的表現之一。

父母覺得對待孩子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專製獨栽”,孩子也認為麵對父母不能像過去那樣唯唯諾諾、言聽計從。服從在以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但是現在卻成了一種過時的觀念。受過教育的父母因為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變得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生怕因為自己舉止不當對孩子造成傷害。

親吻孩子,害怕孩子產生戀母情結,不吻孩子,又怕孩子忌妒;對孩子施加命令,內心會有負罪感,不命令孩子做事,又怕孩子認為父母不喜歡他;看見嬰兒吮吸大拇指,他們想到無數種可怕的後果,可是又不知道該怎樣去阻止他……一向嚴厲、沉穩、果斷的父母變得懦弱、膽怯、惶恐不安、猶豫不決。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得小心翼翼、羞羞答答,不敢對孩子提出太多要求。這樣下去,孩子的愛得不到滿足。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快樂。

另外,由於現在很多單身女子崇尚自由,當她成為母親時,她也會以同樣的思想對待自己的孩子。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她們會把自己失去的快樂補償在孩子身上,不會對孩子提出太多要求,長久下去,又容易對孩子愛過頭。

所以,這兩種家庭之愛都不完美、都有缺憾、都很難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

鑒於以上諸多因素,生育率下降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的、世界性的問題。從全球來看,因為生育率的不斷降低,人口已經出現了萎縮的跡象。據數字統計,1919年至1922年期間,在斯德哥爾摩的全部婦女的生育率中,職業婦女的生育率隻占三分之一;1896至1913年期間,按正常的情況計算,美國惠斯萊大學的4000個畢業生應該生育8000個孩子,可實際上隻有3000個。

所以,在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與生育率成反比,越是文明的國家生育率越低。聰明的人正在逐漸死去、逐漸減少,過不了多久,整個西方國家的民族、人口數量都會減少。文明國家失去的人口需要移民來補充,可一旦外來移民接受了該國的文明,他們的人口數量也會減少。

所以,這種以減少人口為代價的文明是很危險的,如果它不能增加自己的人口,那麼遲早有一天它會滅亡,取而代之以新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做父母的衝動是阻止人口減少的有效途徑。要想使未婚男女產生這種衝動延續種族,政府、社會就要付出努力,使年輕人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快樂。

一個人如果不考慮現實環境,隻從享受天倫之樂的本性出發,那麼我相信,為人父母者更能享受到生活賜予的幸福,那種幸福是最偉大的、也是最持久的。在這一點上,女人比男人的感受更真切。過去的文獻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赫古巴(古希臘傳說中特洛伊國王普拉姆的第二位妻子,她一生共生了19個孩子)對孩子的關心遠多過對丈夫的關心,麥克狄夫(蘇格蘭傳說中的人物)對女兒的疼愛也多過對妻子的疼愛。我個人認為,做父母的幸福勝過其他一切形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