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幸福倒數——用一輩子證明“我願意”!(2)(3 / 3)

男女之愛是親子之愛的基礎。父母之間的愛情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相愛,各人隻欣賞自己的特征而無視對方的特征,那麼孩子則會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以後也會成為一個狹隘的、自我關注的人。

每個人都愛自己,我們應該以同樣的愛去對待妻子和愛人,要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她的人格,就像我們維護自己的尊嚴那樣。同時,我們要去傾聽她的情感和願望,正如我們了解自己一般。

工作在個人與外界的接觸中是否會發生有益的作用,這要視我們的工作精神和工作動力而定。以金錢為動力的工作不會產生這種好處,以奉獻個人理想、他人和社會為動力的工作才會體現其真正的價值。以占有性為目的的愛情和以金錢為目的的工作一樣沒有價值。

基督新教、浪漫主義衍生的個人崇拜和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廝混在一起,從而使真正的愛情舉步維艱。所以,要想獲得真正的愛情,我們就要刻意地將對方囊括在心裏,然後有意地去擴充自己的情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日益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愛情的“進化”,比如很多人打破了門當戶對的限製,充分實現了男女資源的優化配置,又如女追男現象的產生……然而,正如改革開放是一把雙刃劍一樣,思想開放對愛情也是有利有弊。

因為思想解放,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刺激,很多紅男綠女因為一時衝動就輕易地衝破了道德防線,和對方性交。他們徹底地割裂了性和愛情,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認為性就是愛情,愛情就是為了性。這一點在阿爾都斯·赫胥黎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於性,阿爾都斯·赫胥黎小說中的人物和聖保羅有著一樣的理解。他們無法深入地領悟性交的價值,隻是單純地把它當作一種心理上的發泄。所以對性不加約束,從而導致性泛濫,為後來的禁欲主義運動做好了“鋪墊”,兩者之間僅有一步之遙,但都是性的兩個極端。

愛情和性交都應該在一定的道德規範以內,遵循一定的模式。有愛無性或有性無愛都不是圓滿的愛情,也不會讓人們得到本能上的滿足。離開愛情的性交充其量隻能算是愛情的試驗品,本身並沒有任何價值。

在人生中,我們應該承認愛情的地位,這是至關重要的。不過,愛情有時候像脫韁的野馬,如果不用法律、道德、習俗對其加以限製,任其自由發展,它就會形成一股失控的力量,最後我們會把麻煩惹到自己頭上。

因為愛情牽涉了孩子,所以更需要我們謹慎地對待它。這時候,愛情就成了種族生物學上的奉獻者,愛情的“當事人”也不再是沒有關係的個體。所以,為了孩子,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更為完善的社會道德規範,當愛情中的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這種道德就會製止不理智的愛情發生。然而,相愛的父母造就的愛情也是美好的,所以會把這種衝突降低到最小的限度。無論對於父母自身而言,還是對孩子而言,這都是有益的。

在孩子幸福的範圍以內,極力減少損害愛情的病菌,這是聰明的性倫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孩子是最美的禮物

很多父母都承認勇敢和自由對孩子有利,但是一提到性,大多父母都會采取回避的態度。在他們看來,性對孩子是一種禁忌。性很特別,是人的本能之一,即使是孩子,也並不缺乏性的本能,隻是性成熟的早晚問題。僅從體質而言,兒童的性本能的力量要比成人的小得多。

青春期是智力教育的中間階段,也是情感躁動的時期。在這裏,我們主要探討兒童早期的教育問題。

一些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婦女或受過嚴格教育的婦女都不能對早期兒童實施正確的性教育,她們反而會為避免淫穢之嫌說出一大堆論調。家長回避性教育是不明智的。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兒童早期在性的方麵處理不當,那麼這會引起他以後生活的精神紊亂,雖然在很多細節上我並不完全讚成他的看法,但是我卻十分認可這一觀點。

現在我們按時間順序來探討一些有關性的問題。首先是手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