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幸福倒數——用一輩子證明“我願意”!(2)(2 / 3)

自然造人,並不是指新生命會自我繁殖,也不是指大自然能夠“大變活人”,而是需要男女兩個機體相互結合創造新生命。緊靠其中一方或是同性的兩個人都不能完成“造人”的偉大任務。隻有男女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生物學上的目的。對於文明人來說,沒有愛情的性生活是無法滿足性的本能的。在性中,隻有肉體和精神一致,性的本能才能夠得到滿足。

那些沒有經曆過愛情的人,無法體會愛情當中的深情厚意和愉悅甜蜜。愛情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東西,沒有愛的人則無緣擁有這種美好。他們自己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感受到這種損失,所以會失落。當他們看到別人的幸福時,就會忍不住去忌妒,甚至產生一些欺壓、殘酷的行為。

愛應該得到社會學家足夠的重視,獲得適當的定位,沒有愛情的參與,人類的發展是不健全的。沒有愛的人不會懂得去愛別人,人與人之間就會喪失熱情、變得愈加冷淡,這對人們開展社會活動是有害無益的。

在生命的某個時期,大多數人都會經曆熱烈的戀情。但是,沒有愛情經驗的人很難分清到底什麼是持久的愛情,什麼是一時的誘惑,而這種模糊的概念是造成婚姻不幸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沒有性經驗的大家閨秀很容易把誘惑誤認為愛情。父母師長從小就教育她們:不要和不愛的男人接吻,婚前發生性行為更是不可以的。這樣的女子很容易掉入別人設置的性誘惑的陷阱裏。當她和一個男人發生上述行為時,她就會認為這是愛情,並且對這個男人忠貞不渝。這樣錯誤的認知往往會導致不幸的婚姻。然而,一個有過性經驗的女人則很容易分清楚愛情和誘惑的區別。

誘惑會破壞愛情,錯誤的心理行為也會破壞愛情。比如,男女雙方都有愛情,但是,如果有一方認為愛情是罪惡的,那麼他們的愛情就不會幸福。

誘惑、罪過的心理都會損害愛情,愛情隻有在自由、慷慨、傾心盡力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發揮它的巨大作用。

因為習俗的教育,很多人下意識裏都存在這樣一種心理:愛情是罪惡的。守舊的女人有這種心理,男人也有;拘泥禮教的人有這種心理,自由思想解放的人也有。這種態度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就是因為這種態度“作祟”,所以,很多男人不懂得用溫柔的方式去對待女人。他們在做愛的時候,往往會表現獸性的一麵,不懂得體貼和疼惜,企圖通過做愛讓女人感到快樂,以抓住對方的情感。然而,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用身體換來的感情到底價值何在!

而那些受到世俗觀念影響的“常規婦女”,則常常會表現出一副冷若冰霜、淡漠孤傲的態度。她們極其矜持,無論是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感情。每次都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那些情場高手或許不會被她們的“寒氣”嚇退,也許還會愈挫愈勇。但是那些靦腆、怯懦的人則往往求愛失敗,還會把她們的謹小慎微當作她們對自己的貞操的保護,對她們欣賞、讚歎。而萬一他們“有幸”和這樣的女子結為夫妻,那麼這段感情也鮮活不到哪裏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形式,多了很多勉強的成分。

在我們祖父生活的年代,丈夫從來不渴望看到妻子的裸體,而妻子如果聽到丈夫要求她脫光衣服的提議,也會驚恐不已。這種態度在今天仍然存在,即使是那些思想開化、行為開放的人也免不了受到舊習慣的約束。大多數男子不知道婚後仍然需要求愛的手續,而那些家教甚嚴的婦女也不知道如果她們拒絕讓丈夫親近自己的身體會對婚姻造成多大的危害。不能享受性的快樂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雙重缺陷,就和不能享受美食是一樣的道理。這些都能通過正確的性教育加以改正,事實上,和祖輩們比起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做得好多了。

人們對愛情還存在一個心理障礙,那就是很多人害怕一旦陷入愛情,會失去個人的獨立性。這種心理恐懼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愛情的發展。保持個體獨立並不是生活的目的,一個人必須接觸外麵的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一個罩在玻璃裏的個體會凋零,而一個和外麵的世界發生密切聯係的個體則會自由、充實地發展。而愛情、子女、工作就是充實個人,促進個人與他人發生接觸的動力和源泉。按時間的早晚順序排列,我們先講排在最前麵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