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什麼都不用怕
熱情是幸福者的最主要的標誌。那麼什麼原因會讓人失去熱情呢?這和一個很重要的字有關,那就是“愛”。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是提高熱情的最重要的原因;相反,如果覺得沒有人愛自己,則會缺乏熱情。
一個人之所以覺得沒有人愛自己,主要出於三個原因:首先,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會讓別人感到害怕,所以會讓人“懼而遠之”;其次,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得到的愛就比別人少,久而久之,他漸漸習慣了在“微愛”的環境中生活;最後一個原因,他不愛任何人,也換不來任何人的愛。這很可能和他的生活經曆有關,也許他之前受過傷害,從而極大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麵對無愛的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也許他會做出各種親昵的動作,賣力地表現自己,拚命博得別人的喜愛,可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他的親昵舉止越是誇張,就越容易露出破綻,人們就更容易識破他,覺得他不真誠。
偏愛弱者是人的天性,所以人們更容易把愛給予那些不刻意索求愛的人。那些試圖通過開展慈善活動來贏得愛的人,很多時候都會希望破滅,最後反而會讓他對那些“忘恩負義”的人徹底絕望。這樣的人之所以得不到別人的愛,就是因為他始終相信一個錯誤的概念,即愛和金錢可以互換。他想要用金錢買愛,可是他給予的物質價值遠遠比不上愛的價值!金錢有價愛無價,金錢永遠無法衡量愛的價值。不幸的是,他竟然一直以這種錯誤的觀念作為行為的向導,結果得不到任何回報,反而增加了他對別人的失望感,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那些感到自己不被人愛的人也極有可能采取一種極端的方式,那就是報複,也許會挑起世界大戰,向人類報複;也許會發動筆杆子革命,用文字報複,比如斯威夫特。他以筆墨、文字為武器,和厄運作對,然而很少有人像斯威夫特那樣強大、堅定,以至於敢和世界為敵。
而絕大多數感到不被人愛的人會選擇怯懦的態度,暗自感歎自己的失落,既羨慕那些人有人愛、也怨恨自己沒有人愛。最初,他們感受不到愛,後來當他們習慣了沒有愛的日子,就開始回避愛,也害怕對別人付出愛,結果他們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他們靠習慣敷衍生活,而不是因愛充實生活。
這些人過著單調的生活,成為生活的奴隸。他們對世界懷著一種恐懼的感情,世界在他們看來是那麼冷酷、無情。他們以為如果走大多數人曾經走過的路,沿著別人的軌跡生活,就不會犯錯誤,就能避免和這個世界發生衝突。這是多麼可憐的想法。
對生活有安全感的人比對生活沒有安全感的人要幸福得多,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更坦蕩、更勇敢,也更有可能化險為夷;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卻常常臨陣脫逃,向險境屈服。比如你要走過一座橫跨萬丈深淵的木橋(美其名曰“橋”,其實隻是一塊狹窄的木板),害怕的人看著一望無底的深淵,可能連腳都不敢邁出去,他躊躇不前,各種不好的念頭都在腦子裏打轉,如果木板突然斷了怎麼辦?走到中間的時候,萬一失足踩空了怎麼辦?所以這樣的人很難到達“彼岸”。
相反,如果換作一個無所畏懼的人,他可能在這些糟糕的想法入侵自己的大腦之前就已經穿過橋了。害怕的人比不怕的人更容易失足,也更難成功。麵對生活也是如此。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災難,無所畏懼的人勇敢地麵對災難,努力拚搏,最終可能化險為夷、安然無恙;而心存畏懼的人則會暗自悲傷,受盡災難的折磨。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信於人有益,而生活的自信恰恰就來自愛。所以人們應該培養需要愛、接受愛的習慣。
接受愛、感受愛會讓人獲得安全感。我們不僅應該從家人那裏獲取愛,還應該擴大接受愛的範圍。下麵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以職業為例,敬仰和愛在某一種程度上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換言之,一個人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也會感到安全、感到快樂。當演員、牧師、演說家、政治家獲得人們的喝彩、贏得人們的讚譽時,他們就會燃起更高的熱情,大眾對他們的熱情讓他們感到快樂、感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所以他們能夠安心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接受人們的敬仰。
接下來,我們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孩子把父母的愛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他們把父母的愛當作一種法則,接受它卻不看重它。他也想象外麵五顏六色的世界,也想象著去當冒險王、去探索世界。他之所以敢於想象各種冒險的經曆,就是因為他心裏總抱有一種僥幸心理:即使遇到困難,父母也會幫自己解決,父母永遠會是自己的保護傘。所以,一個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會膽小怕事、不敢去嚐試、不敢去冒險,把自己隔離在大千世界之外,隻活在自己創造的理想王國中。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內向,沉默寡言。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找不到能讓自己歡快的事情,所以他很可能在哲學或神學世界中尋找慰藉,探究人類的生死、命運等沉重的問題,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與其年齡不符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