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幸福絮語——一個人的時候抱緊自己(4)(1 / 2)

聰明的人會先明確目標,然後才會考慮問題,工作之餘就會轉換大腦,思考別的事情。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索性放空自己的大腦,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我並不是告訴人們在遭遇重大危機時,要逃避責任。比如丈夫發現自己的妻子有出軌行為,並且握有足夠證據,但是卻要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我相信沒有幾個男人會放任妻子對自己不忠,除非他的心是石頭做的,不懂感情。

生活中的麻煩可以分類對待,先解決棘手問題,對一些不要緊的麻煩,可以延後處理。大腦經過條理性的、係統性的思維訓練以後,會提高做事效率,人才會獲得更多幸福。大腦不停地思考,隻會引起精神疲勞,對解決事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勞心勞力很久,一定要有所決定的時候,那就在各種數據信息齊全的基礎上,果斷地決定,一旦有了決策,就不要隨便更改。因為猶豫會讓人更加勞心費神,更無成效。

我們必須認識到,一些事情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也無須耗費精力。這樣我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憂慮。

我的一生中有過多次演講,開始的時候,我害怕每一位聽眾,他們令我神經緊張,所以我的演講很不成功。這樣的情景令我恐懼。所以,每次在演講之前,我都恨不得自己的腿被摔斷,這樣我就不用上台了。我因為演講而過度緊張,所以感到非常疲勞。後來,我試著改變自己。在每次演講前,都這樣告訴自己:無論講得好不好,都沒有關係。就算事情再壞,地球還是永遠會轉。然後我發現,我對於演講是否成功不那麼擔心了,神經越來越放鬆,演講也越來越好。

其實用這種方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神經疲勞。我們的言行舉止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誇大了它的重要性。成敗並不是那麼重要。痛苦再大都會成為過去。有一天,當你再回憶那些困難的時候,連自己都會忘記當時的困難有多大了。另外,我們還要意識到,自我和整個世界相比是極為渺小的。一個人,如果他能超越自己的範圍,不僅考慮到自己,還能夠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即使他遭遇困境,他也能為自己找到出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思想過於狹隘,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他是不可能在困境中找到閑適之所的。

據工業心理學調查研究顯示,有充分的數據表明:如果你長時間做一件事情,最終你會讓自己筋疲力盡。其實這是意料之中的,即使沒有科學證明也能想到。雖然現在有一些疲勞研究聚焦在學生身上,但它還是以對肌體的疲勞研究為主要目標。遺憾的是,這些研究並沒有觸及到關鍵問題。對於現代人來說,主要疲勞是情緒上的疲勞。單純的腦力疲勞和純粹的身體疲勞一樣,隻要有足夠的睡眠就能得到緩解。如在田地勞作一天的農夫,當他結束農活後,隻要讓他好好休息,美美地睡上一覺,就能夠消除他日間的疲勞。

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度勞累往往不是隻會引起單純的腦力和身體上的疲勞,而是會引起人們情緒上的變化,會讓人煩惱、焦慮,導致情緒性疲勞。情緒性疲勞的危害就在於,它會影響人的休息。一個人越累,卻越無法休息。因為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太重,哪怕隻休一天假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他的神經簡直麵臨崩潰的邊緣。對於這些人,要想治愈他們的疲勞,唯一的辦法就是休假!表麵看來,是工作讓他們崩潰,但實際上都是因為情緒性疲勞引起的。

一個人的心情越是不好,就越想借助工作轉移注意力。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就是為了擺脫縈繞在心頭的不幸感。如果他的不幸是破產,那他的工作就會與他的焦慮聯係得更加緊密。這種焦慮引起的後果是,促使他更長時間地去工作,而不間歇的工作又會妨礙他的判斷力,結果破產的速度比他不工作時會更快。由此可以得出,任何情況下,是情緒性困境導致神經崩潰而不是工作。

心理焦慮不是小事情。我們在前麵的內容就討論過心理自律,即在恰當的時間思考問題。我們需要養成這種習慣,因為它有三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夠提高做事的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腦力勞動完成工作;其次,它能夠有效地防治失眠;最後,它能夠提高決策的效率和能力。

遇到嚴重問題時,也隻有賦予意識的作用,才能解決問題。意識對無意識的作用在心理衛生學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理性的信念會作用於無意識的領域。比如,當一個人麵臨不幸時,他對自己進行有意識的暗示:就算不幸真的發生,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隻要他的潛意識裏仍然有對這種不幸的憂慮,這種自我安慰就不會在夜深人靜時發生作用,他依然會失眠,甚至會做噩夢。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說來容易做來難”,其根源就在於我們在潛意識裏沒有“放過”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