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這是公務員錄用考試麵對挑戰所做出的正確、及時的反應,這是克服考試局限性的必要舉措。
“考績為主”是人員評價的基本原則。在人員評價時,應主要看一個人“幹得如何”,而不是一個人“考得如何”。由於大學畢業生尚基本上無績可考,隻好根據考試成績來進行選拔。這實在是一種不得已的無奈之舉。
2012年基本停止從應屆畢業生中考試錄用公務員以後,這種情況將發生變化。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的經曆屬於可考之“績”,可以成為考試錄用中評價申請者的重要依據。
對於基層工作經驗,不應將其僅僅視為一種報考資格,還應將其視為重要的評價依據。為此,需要研究怎樣可靠有效地對報考者的基層工作經曆進行評價。
以遴選取代省級以上
機關公務員的考試錄用
從2012年起,省級以上機關將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作為報考資格。筆者認為,僅此是不夠的,僅此尚不足以解決“德才兼備”的問題,僅此也不足以解決對“德”的考查問題。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可能比智力更重要。為了保證省級以上政府機關的公務員素質,今後,應逐漸取消省級以上機關的考試錄用。所有省級以上機關的公務員,都從基層公務員中遴選產生。這樣,不僅可以克服錄用考試的局限性,也可以降低輔導機構對錄用考試的公平和效率造成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德才兼備”的問題。在短期完成的考試中,很難對報考者的“德”進行有效的考查。通過若幹年的基層公務員的工作經曆,我們可以對一個人的“德”做出更客觀、更有效的評價。
近幾年,在中組部、人社部的部署下,已經啟動了從基層遴選中央機關公務員的工作,已經有一批在地方工作的公務員通過嚴格的遴選程序進入到中央機關工作。這是錄用考試領域一種非常重要的改革嚐試,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如何公正、有效地從基層政府機關為中央和省級機關遴選公務員,是今天值得國家公務員局和各省公務員管理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
取消省級以上政府機關的考試錄用,與“凡進必考”的原則沒有絲毫衝突。從基層遴選的公務員,都是通過考試進入基層政府機關工作的,入口沒有改變。
從優秀工人、農民中遴選公務員
在2011年的公務員招考中,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拿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財務審計、金融管理、工業管理、商貿物流管理、綜合管理等15個職位,定向麵向優秀工人招考。2011年11月,陳宇晨等15名“80後”優秀工人已經被重慶市國資委錄用為公務員。15人都來自國有大型企業,有的是生產一線的優秀員工,有的獲得過企業“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筆者認為,重慶此舉值得肯定。李瑞環、張百發等許多出色的領導幹部出身於普通工人,他們的工作業績顯示,他們具有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領導才能。今後,我們不僅可以像重慶一樣定向麵對優秀工人、農民招考公務員,也可以從已經在實踐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工人、農民中遴選公務員。
允許港、澳、台居民報考公務員
筆者從福建省人事考試中心了解到,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已經開始嚐試從台灣居民中考試錄用公務員。這是很有意義的創舉。各個省市都可以考慮允許港、澳、台居民報考公務員,中央機關也可以考慮允許港、澳、台居民報考公務員。
可以說,公務員錄用考試是當代的“科舉考試”。為了避免重蹈曆史上的科舉考試遭到進步思想家的痛恨並最終被取消的覆車之轍,我們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對工作不斷改進和完善,需要認真思考對策去應對公務員錄用考試所麵臨的各種挑戰。“凡進必考”的政策已經實行了23年。今天,麵對新的挑戰,我們需要對“凡進必考”的政策重新進行審視,拓展“考”的內涵和外延。
(摘自《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