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年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便看出了水翼艇的實用價值,認為作為近海防禦兵力的魚雷艇已不適應現代海上作戰的需要,而魚雷艇的後繼型導彈艇,特別是具有高航速優勢的導彈水翼艇將很有發展前途。這種艇在底部裝有如飛機機翼狀的水翼,艦體達到一定的速度後,水翼產生的升力會把艇體完全托離水麵。它速度快,便於機動;且艇體小,十分隱蔽;裝載導彈威力大,突擊力強。因此日本海上自衛隊早就醞釀、計劃研製這種高速攻擊艇。但由於當時水翼艇的設計製造技術尚不成熟,同時考慮到日本特殊的海況(如冬季風急浪高等),因而直到1990年才在其防禦計劃中確定下來,決定首批建造2艘導彈水翼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的國家就對水翼艇進行了研究,但進展緩慢,直到本世紀60年代才取得較大發展。1968年美國海軍分別在格魯曼公司和波音公司建成了2艘水翼巡邏炮艇,自此軍用水翼艇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波音公司研製的全浸式水翼巡邏炮艇“圖克姆克裏”號1969年開赴越南海區,投入近海作戰6個月。該艇1974年7月轉手給了意大利海軍。1982~1984年意大利海軍仿造“圖克姆克裏”號建造了“鷂鷹”型水翼艇6艘。1990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決定建造的導彈水翼艇就是以意大利的“鷂鷹”型水翼艇為母型設計建造的。
現代水翼艇按水翼形式分為割劃式水翼艇、淺浸式水翼艇和全浸式水翼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首型2艘導彈水翼艇則是一種尾水翼明顯長於首水翼的全浸式艇。1、2號導彈水翼艇1991年2月動工,1992年7月下水,於1993年3月竣工,並已編入現役。
日本海上自衛隊企圖利用島國近海便於高速攻擊艇隱蔽的海區條件,充分發揮水翼艇快速、靈活的特點,在航空兵的引導下,能以艇載導彈突擊敵水麵艦艇,達到攔截、摧毀敵艦艇的目的。
繼首型2艘導彈水翼艇之後,海上自衛隊將在首型艇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這種高速攻擊艇,共計劃建造6艘,以滿足未來近海作戰的需要。
當今世界各國的潛艇,由於本身續航力、人員現有艙室環境下生存期限,以及潛航氧氣再生裝置的有效時間等各方麵原因的影響,其水下潛伏的時間仍然不是很長,不能滿足核潛艇長期潛伏水下作為第二次打擊力量的要求。目前,各國造船專家正在就核潛艇潛伏能力作全麵的改進,尤其對目前潛艇艙室主要以氧氣再生藥板、氧氣瓶和電解製氧裝置等產生氧氣的設備進行重點研究。
目前使用的生氧設備仍采用舊方法,不可能利用它們在有限載重範圍內增加太長的潛伏時間。造船工程師正在研製一種小巧的生氧設備。初步預測,這種小巧的生氧設備將是一種特殊藥物組成的箱裝柵片。這樣一箱生氧設備,可以向潛艇提供潛伏一年時間所需的氧氣。同時,這種生氧設備還能夠吸收與人體代謝無關的各種有味氣體,保持艙室內空氣的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