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創業艱辛(1 / 3)

五 創業艱辛

在國內受過高等教育、始終認為“不勞動,不得食,,的曾憲梓,在家族爭產的問題上,以親情為重、以大局為重,他的努力,不僅化解了這場親人之間的不必要的鬥爭,而且在處理手法上也顯得十分幹脆利落。

但是,這樣的結局,對於十幾歲就出來闖蕩世界的曾憲概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

他實在是不理解自己一窮二白的親弟弟,在費了一番周折來到泰國之後,居然主動要求放棄即將到手的財產,居然大方到隻要親情、不要金錢的地步,他覺得受了高等教育的弟弟實在是太傻,要知道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冷漠無情的社會裏,是沒有高尚可言、更沒有親情可言的。

所以,那天晚上,當曾憲概聽到曾憲樣講述到叔父那裏的情況,並講到他自己已經宣布不要任何財產的時候,曾憲概很是生氣,他忍不住數落道:“弟弟,你怎麼那麼傻,你已經千辛萬苦地來到泰國了,你又親自去看了父親當年的那兩間百貨店鋪,你也聽到了父親的朋友細說當年的經過,所以這件事情的始未,真正的事實,不用我再多說你也十分清楚。

“況且,不管怎麼說,這兩間店鋪本來就是父親的財產,隻不過是父親病重之後,不得已才交托給叔父打理,我們完全有理由索回父親的遺產,你怎麼能夠就這樣草率地決定什麼都不要呢?”

曾憲梓十分理解哥哥氣惱的原因,但他始終覺得為了上一代的財產,這樣爭來爭去的,毫無意義。所以曾憲梓沉默了一會兒,等哥哥消消氣之後,才很用心地回答說:“哥哥,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要知道,那些財產,不論有沒有,畢竟是上一輩子的事情,既然都過去這麼多年了,再這樣爭執下去,除了傷害親人之間的和氣之外,又有什麼用處呢?

“如果我們真的有本事,就是不依靠父親的遺產,也能夠找到飯吃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大動幹戈。而且哥哥現在的事業,不也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發展得十分順利嗎?!

“再說,那些幫助我們的朋友,是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我不懂,可以理解為是在幫助我們。但是,如果因此而挑起我們對叔父的仇恨,使得我們親人之間恩恩怨怨說不清,甚至反目成仇,我認為這樣做的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哥哥曾憲概沒好氣他說:“弟弟,我沒有像你這樣讀很多的書,但基本做人的道理我還是明白的。要知道,我才十六歲就出來跑南洋闖天下,我也吃了很多苦,這一二十年來的經曆,使我懂得了在這樣的社會,就是你餓死,累死,也不會有人來管你,哪裏還有什麼人情、親情可言。要生存下去,最關鍵的、最有用的就是錢。

“而且,如果我有父親的財產作基礎,我的事業將如虎添翼,會發展得更加順利。”

雖然,哥哥曾憲概不容易理解曾憲梓的良苦用心,他還是不服氣,他還是要跟叔父爭執下去,還是希望爭回父親的遺產,但曾憲梓老是勸哥哥算了,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拿雞蛋碰石頭,怎麼碰埃特別是在泰國,貧富的等級觀念十分明顯,這常常表現為,誰有錢準就是真理,誰沒有錢誰就沒有真理可言。

這以後,哥哥曾憲概對於與叔父爭產的事情,慢慢地淡了下來。而且,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似乎因為這次家族爭產所帶來的變故,也或明或暗地淡了下來……

這一切,對於曾憲梓來說已是預料之中,但他認為自古以來骨肉兄弟之間情義是永恒的,他們成長的環境、奮鬥的經曆都不相同,為人處世的準則自然不會一樣,所以曾憲梓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哥哥對自己有些看法也是在所難免的。

曾憲梓決定馬上熟悉環境,拜叔父和哥哥為師,跟他們學習從商的本事,再靠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礎,兒時的夢想、少年時的誌向,家庭的重擔。報國的願望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在接下來商旅生涯的拚搏中了。

這以後,曾憲梓往返於香港和泰國之間,做一些小買賣。在哥哥與叔父的關係上,曾憲梓采取中立態度。

有時候,叔父叫曾憲梓在香港替他買貨,曾憲梓不辭勞苦地替叔父買;有時候,哥哥叫曾憲梓在香港替他買領帶,曾憲梓也毫不猶豫地替哥哥買。雖然,曾憲梓在中間賺的傭金很少,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是義務做的,但是他仍舊很開心,因為對他來說是一次次真槍實彈的練兵,使他能夠很直接地麵對客戶,加深對世態的了解、貨物買賣過程的認識。

特別是在替哥哥采購領帶的過程中,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屬於比較冷門的領帶行業,而虛心好學的他,也在采采買買的時候,了解到領帶製作及其運作的全部過程,為他接下來由於環境所迫,在尋求事業突破口時,作了很實際的鋪墊。

而且,到了一九六四年年底,在曾憲梓的努力下,叔父、哥哥和曾憲梓三方麵的關係也漸漸融洽起來。

在這期間,曾憲梓為了方便給哥哥、叔父買貨,所以常常是香港住幾個月,泰國住幾個月。這樣也好,泰國和香港兩方麵的環境曾憲梓都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而且就是他一個人跑來跑去的,也不覺得辛苦,也比較容易對付。

隻是曾憲梓的母親因為一直沒有辦好去泰國的簽證,隻好暫時留在香港,曾憲梓在第一次從泰國返回香港之後,就將母親從土水的姑姑家接出來住在北角一個曾憲梓稱呼為姐姐的同鄉那裏。

由於姐姐的家比較狹小,曾憲梓母子二人隻好擠在一張床上湊合著睡覺,在白天會很努力地替姐姐家工作。母親在他們家負責做飯洗衣服,曾憲梓就跟著姐夫去上班,姐夫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不辭勞苦、毫無怨言,又勤力、又聽話。

雖然,寄人籬下的生活,永遠有說不出的苦衷,永遠有冷眼。

冷臉、不被人尊重的時候,但是,曾憲梓和母親都能夠理解,特另是當碰到某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母親還老是安慰在心裏麵覺得對不起母親、讓母親跟著自己受苦了而難過得悶在那裏的曾憲梓:“孩子啊,你不要想得大多,媽沒事,要知道,久住令人厭哪。”

其實,母親就是不說,曾憲梓也知道,也能理解。而且,無論如何,姑姑和姐姐她們對曾憲梓和母親還是很好,還是在盡力接納他們母子、照顧他們母子。

所以直到今天,曾憲梓對姑姑和姐姐她們都心存感激,雖然她們並不是他的親姑姑、親姐姐,但在曾憲梓麵臨困境的時候,還是十分熱心地出手相助,還是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母子度過難關。

直到今天,曾憲梓仍然念念不忘姑姑和姐姐她們全家,對曾憲梓和他的母親的恩情,因為畢竟是她們的幫助,才使得曾憲梓和母親能夠在舉目無親的香港,有了棲身之地,同時,也為他們漂泊無依的生活,奠定了基矗那段時間,日子就像流水上飄忽不定的紙船,沒有目標、沒有歸屬,更談不上安全感,僅僅隻是在流水的支配下,順著水流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行駛著……曾憲梓的心終日沉甸甸地低垂著,他實在是太思念遠在國內的妻子和兒子,盡管沒有固定的收入,曾憲梓還是節衣省食地按月給妻於寄錢。

而且,不論是在泰國還是在香港,曾憲梓還是會像從前讀書的時候一樣,不停地給妻子寫信,忙的時候每星期寫一封,稍微閑一些的時候,曾憲梓幾乎天天都給妻子寫上那麼一段心裏話。

在信中,曾憲梓除了向妻子訴說自己魂牽夢索的思念之情外,還會敘述自己在外麵世界的滄海孤鴻般的感受。

雖然這時候,那種孤獨、寂寞,顛沛流離、前途灰暗的單身生活,給曾憲梓複雜的內心世界蒙上陰影,但是曾憲梓渴求家人團聚的願望和信心始終沒有改變。

從來都不信鬼,不信神的曾憲梓,甚至擠出時間到一般香港人都十分信服的黃大仙廟裏求簽,為了妻子、兒子的平安;為了親人的早日團聚,身為堂堂男子漢的曾憲梓,顧不得,“男人膝下有黃金”,在一大堆求神拜佛的阿姑、阿婆們中間,很虔誠地跪下去……因為在他看來,無論信與不信,多一份努力就是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希望,就是多一份成功。

然而,無論曾憲梓怎樣地焦急和企盼,二、三年的時間過去了,曾憲梓的妻子、兒子還不能夠出來和他團聚。

看著整天憂心忡忡、仍是孤家寡人的曾憲梓,叔父和哥哥也比較著急,他們都勸說曾憲梓不要再等下去了,無論從哪方麵考慮,重新成立一個家才是上上策。

但是,對黃麗群愛心如鐵的曾憲梓,說什麼也不同意叔父和哥哥的安排,他認為無論多久他都要等下去,他相信他的家、他的親人終會有團聚的一天。

雖然,就曾憲梓而言,他堅定的信心無可厚非,但平心而論,不管是在泰國還是在香港社會,對於對妻子和兒子思念不已的曾憲梓來說,在白天四處奔波、拚命工作之後的漫漫長夜裏,徹夜不眠;黯然神傷的日子也是很多的,而且那種彷徨和煩亂的感覺也在不停地纏繞著他…但是彷徨歸彷徨,煩亂歸煩亂,所有所有的一切還必須靠曾憲梓自己默默地去承受、默默地去麵對。

所以,直到今天,曾憲梓都不知道那幾年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隻記得自己每天都是很孤單、很辛苦,隻覺得每天都在告誡自己,要學習、要忍受、要努力、要奮鬥。

曾憲梓發自肺腑的最深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一九六六年的二月,黃麗群終於能夠帶著兩個兒子來和曾憲梓團聚了,由於當時辦理的出國簽證隻是經澳門到泰國,所以,他們母子三人隻能從廣州長堤口岸出境。

當曾憲梓趕到澳門碼頭去迎接妻子黃麗群和兒子智謀、智雄的時候,忍不住流下了狂喜不已的熱淚……曾憲梓張開結實的雙臂,將思念已久的妻子和兒子緊緊地摟在懷裏,很久很久都不舍得鬆開,那種無限的甜蜜、無限的幸福,充溢著他周身的每一個跳躍不止的細胞、每一個熱情洋溢的因子,他激動地連聲說道:“好了,好了,團圓了,再也不會分開了。”

曾憲梓馬上在澳門租了比較便宜的住房,安排媽媽、妻子和兩個孩子住下來,一家人總算能夠團團圓圓地住在一起,而他自己每個星期天去澳門與家人團聚,星期一返回香港上班。

又於妻子和兒子的到來,對於一家人終於實實在在地團聚在一起了,曾憲梓喜悅興奮的心情自然不由言表,他常常很動情地對黃麗群說:“麗群,你們來,我就安心了,你簡直想象不到你們給我的激勵有多大,我現在感到很有信心、很有動力,做什麼都很起勁。

“還有,我感到有很強烈的責任感了。在香港跑貨的時候,我走在街上,走在人群中,再也不覺得是像從前那樣孤孤單單的了。

我甚至想拉住那些路人告訴他們,我曾憲梓不再是單身漢了,我現在真正有個家了,我要勤力工作,我要盡一切努力做好生意,我要賺錢,養活我的大大、養活我的兒子了。”

在這之前,曾憲梓的心中始終都是千頭萬緒的。他自己一個人從國內來到陌生的香港。陌生的泰國,新的社會、新的製度,一切都在適應過程之中。

而且,這凡年,他自己幾乎是在漂泊之中度過,生活上也毫無著落。雖然一直都在幫助親戚朋友打理公司、跑跑生意,但這些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是,黃麗群和孩子部在國內,雖然黃麗群在信中總是安慰他說,她和孩子一切都好,請曾憲梓放心,但是對於本來就體弱多病的妻子不僅沒人照顧還要獨自帶著兩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難,曾憲梓是不難想象的,這一切令他很難放心。曾憲梓常常是思前想後、心掛幾頭,所以在外麵世界闖蕩的時候很難定得下心來。現在,黃麗群和兒子的到來,不僅為正處於孤獨、茫然狀態中的曾憲梓解除了後顧之憂,使得他在創立事業的過程中,吃了一顆“定心丸”。

而且,也為獨自黯然度過二、三年顛沛流離生活的曾憲梓,打了一針強劑量的催化劑,促動了早已根植於他內心深處的強烈的事業感,他的雄心壯誌,使得他更深刻地體會到,僅僅靠打工、靠微薄的薪水是無法養家糊口的。

他必須盡快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他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前途找到方向,他已經時間不多了。

一種迫在眉睫的緊迫感時時刻刻都在促動著變壓力為動力的曾憲梓,使他感到這三年來的積累,三年來的摸索,現在該是出征的時候了。

曾憲梓著手解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妻子和兒子從澳門接到香港定居。

“在他的努力下,半年之後,住在澳門的黃麗群和孩子們前往香港的簽證手續辦好了,一家人終於和和樂樂地住到了香港。

這一年的年底,喜氣洋洋的曾家又逢添丁之喜。曾憲梓第三個兒子曾智明出世了。人丁興旺的曾家,似乎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然而,就在身為六口之家的家長曾憲梓躊躇滿誌地準備選定目標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香港發生了罕見的大動蕩……一九六七年年初,香港勞資雙方發生糾紛,引發反英抗暴鬥爭,香港人心惶惶,股市下跌,樓市急挫,麵對動蕩不安的時局,人們紛紛逃離香港。

這種不安定的環境,不要說創業,就是維持這六口之家的生存都很困難。曾憲梓決定帶領全家去泰國謀求發展。

因為在當時,泰國比香港較為安定,況且有發展得比較順利的哥哥,曾憲梓想象著不如從此就定居在泰國,給哥哥作幫手,再共同創立他們的事業,也是很好的發展方向。滿懷希望的曾憲梓真的舉家遷移到了泰國。

在這之前,曾憲梓鑒於以前寄居在一些親戚朋友家裏的時候,都在相見時好,住久了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發生,那些經驗教訓令曾憲梓記憶猶新,他絕對不希望那些不好的事情、再發生到他和哥哥的身上。

於是,善良的曾憲梓決定一開始就避免這種不愉快的事情發曾憲梓想到哥哥曾憲概是通過這十幾年的奮鬥,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家業,也深深感到哥哥創業的不容易。

他想,既然自己一家人已經打算長期定居在泰國了,就不要給本來就家大業大的哥哥,增添太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