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少年郎(2 / 3)

這一天,曾家之入開心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這一天的晚上,母親在父親的墳前第一次沒有流淚,第一次懷著無限的幸福,哺哺地告訴遙遠的丈夫:“曾家有望了。曾家的孩子可以上學讀書了。”

終於能夠上學讀書了。小憲梓神氣地當上學生哥了。他有意無意地收斂了山野小子的野味兒,頭雖然還是剃得光光的,但腳卻是不敢再光了,他規規矩矩地穿上了自己用於稻草編織的草鞋,背上媽媽用舊衣服改成的書包。

每天天一亮小憲梓就快快起床,一大早便跑去學校給梁老師燒火煮飯、洗衣洗菜。上課後梁老師就教他們識字計數,一篇一篇地背誦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教他們打算盤的時候,梁老師很嚴格地規定所有的學生必須右手拿筆,左手打算盤。”回為像這樣有效地利用左右手,對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和工作非常有利。

小憲梓和同學們一樣也非常愛戴他們的梁老師,雖然他們也有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而且這樣的時候,梁老師會拿一把尺子毫不留情地打他們手心,這種體罰即使打不傷人但也很痛,對於小憲梓他們也很管用。

然而,既然是屬於山野的兒子,就會擁有山野的特性。野性難馴的小憲梓,終日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勁和層出不窮的鬼點於。

這時候,再管用的體罰的痛感留在記憶裏也是有時間限製的,‘特別是在炎炎烈日的夏季,特別是當小憲梓他們看見清涼且波光瑩瑩的河水的時候,那種蛟龍戲水的渴望使得小憲梓他們將老師的訓戒忘得一千二淨。

在小憲梓的積極“倡議”和帶領下,五、六個男孩子乘中午梁老師午休之際,便一個接一個地像一群呱呱叫的水鴨子般“撲通”、“撲通”地跳進河裏。他們在水裏打水仗、捉迷藏,玩得個天翻地覆,好不痛快……直到下午上課的時間到了,這群光著腦袋的野孩子,才戀戀不舍地從河裏爬上來。

這時候細心的小憲梓突然發現,遊水之後他們每個人的頭皮非常白,如果就這樣去上課下給老師發現才怪,經過很認真地“研究”之後,他們一致決定將河裏的泥沙抹在頭上,然後稍微用水衝洗一下,而且故意不給它洗幹淨,以求遮住發白的頭皮,在互相檢查確保天衣無縫之後,他們才開心得手舞足蹈、得意洋洋地回教室上課了。

盡管小憲梓他們真心實意地祈禱上天,保佑他們偷偷遊水的秘密不要被老師發現。但他們畢竟是一群做過壞事且格外心虛的孩子,不到一會兒,急得滿頭大汗的幾個泥腦袋,開始出現了一道一道的小白溝一一偷偷遊水的痕跡也就此暴露無遺。

一頓責打自然逃脫不了。梁老師吹胡子、瞪眼睛氣得十分厲害,學生在上學的時間遊水,出了事老師怎麼向家長交代,梁老師越想越害怕,就用尺子將小憲梓他們的小手打得又紅又腫,一直到這群小搗蛋流著眼淚連聲說“再也不敢了”為止。

小憲梓最開心的就是放假的時候,學生不用上課,懂事的小憲梓仍舊跑去給梁老師燒火煮飯。梁老師很高興他說:“你每天都過來給老師燒火做飯,你看你這樣就非常懂事、非常乖。”

小憲梓也會嘴甜甜他說:“梁老師、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您大老遠的一個人來教我們讀書識字,本來就很不容易。”

在這段時間裏,師生二人都聊得好開心,有時候梁老師一邊炒菜一邊會考小憲梓學過的文章,小憲梓就會對著通紅的爐火,大聲地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有的時候,梁老師會給他講故事和一些為人處世、擇善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梁老師間他喜不喜歡足球,小憲梓一聽,馬上兩眼放光連聲說道:“喜歡,喜歡,簡直是大喜歡了。”他告訴梁老師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愛踢足球。

在客家山村,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特色,那就是這裏愛踢足球的孩子,都不用花錢去買足球,其實他們也沒有錢去買足球,他們自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代用品——山前山後長著的土抽子。

土抽子的選擇也很重要,必須挑那種仍是青皮、沒有成熟、更不可以吃的。挑好之後,這種圓圓的土抽子踢起來相當有彈力,那種滋味兒絕對不亞於真正的足球。

村裏的禾坪便是孩子們的足球場,然而當時才五、六歲大的小憲梓隻有在旁邊看的份,至多也隻能為討好那些大孩子,蹲在一邊幫忙撿球。

生性愛動的他有時候實在是憋不住,看著看著就感到一雙腳癢得難受,於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衝進足球場,追著球亂踢一陣,接下來的後果不是將球踢進人家的窗戶或者踢上人家屋頂,就是被那些大孩子斥罵一頓。不過小憲梓可不會在乎這些,隻要有球踢,挨幾下打都沒關係。

當小憲梓將這些踢球的趣事講給梁老師聽了之後,梁老師被他逗得哈哈直樂。梁老師也是一個足球愛好者,他見小憲梓如此入迷,便給他講起球王李惠堂的故事。

李惠堂是本世紀四十年代出現於梅州五華縣且叱吒足壇二十五個春秋的“亞洲球王”。

李惠堂出身南華隊,由兩次征澳洲而出名,一九二八年被上海複旦大學聘去擔任足球教練,並經常參加各類比賽,被上海人稱為“球怪”。一九二九年李惠堂率領上海樂華足球隊遠征爪哇島,把兩個由荷蘭人組成的強隊,打得落花流水。

李惠堂傑出的球技,特別是他出神入化的射門絕技,不僅使中國人揚眉吐氣,而且更使身為統治階級的荷蘭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從而改變了視中國人為“東亞病夫”的看法。李惠堂因此成為名振海內外特別受歡迎的英雄人物。

在當時的中國有句最流行的諺語便是:“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梁老師繪聲繪色他講述著球王李惠堂的故事,不時拿著地上的樹枝畫一些圖表給小憲梓看,他激動不已地告訴憲梓:

“他不僅是我們客家人的球王,更是我們中國人的球王。他踢的球要多高就有多高,要多直就有多直。將球踢上空中之後,還會落回原地,絲毫不差。

“傳說在他踢球的時候,一腳射門,對方守門的球員趕緊撲上去阻止球,球王連忙告訴他不要阻止球,一接球就會沒命的。由此可見球的力量有多大。”

梁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小憲梓聽得都入迷了。

梁老師繼續告訴小憲梓:“他小時候跟你一樣,是一個非常苦命的孩子,家裏麵特別的窮困。但是他從小就很堅強、做事很刻苦,而且特別有誌氣,所以他才可以做球王。

“小憲梓啊,我就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你,要艱苦學習。要努力,什麼成果都是通過努力才能得到的。”

這個故事深深地教育了正在成長的小憲梓,為他接下來奮鬥的人生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而且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球王李惠堂的故事中,小憲梓終於明白“要艱苦去努力,才能得到成果”這樣一個道理。

從那時候起,小憲梓暗暗立誌要不伯困難艱苦努力,要像球王李惠堂那樣,做一個有誌氣、有作為、有出息的中國人。

孩提時代的生活再清貧再艱苦也是多姿多彩、充滿魅力的,更何況精力過人、智慧過人的山野小於曾憲梓。

學校放假的日子,便是小憲梓帶著小夥伴們到處調皮搗蛋、大鬧天宮的黃金季節。

大凡野孩子應該具備的本事,他們全都是個中好手。在小憲梓的“率領”下,這些小搗蛋們常常結伴成群地爬樹掏烏窩,下田捉黃鱔,到草地上打野仗、摔腰跤,點亮鬆木抓青蛙,甲竹竿捅蜂窩,上山采魚藤抓魚……各式各樣的玩耍節目,既充實著他們隨心所欲的童年,又給他們貧苦的生活帶來無窮無盡的樂趣。

一如曾經經曆過這個時代的人們所說的:“沒有玩具的遊戲並不見得比有玩具的遊戲遜色”。

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月半”。

在客家,過正月半比過年還熱鬧,故而有“月半大過年”的說法。並且在元宵的晚上,人們常常喜歡掛燈、賞燈、放“孔明燈”等類型的娛樂。

這時候,因為所有的人都喜歡做“孔明燈”,在鄉村的夜裏,一排一排花花綠綠的“孔明燈”飛上天,在清雅月色的襯托下相應生輝,顯得格外嫵媚動人。

這一天對於小憲梓來說是他一年裏最為盼望、最令他興奮莫名的日子。

因為在這一天的夜裏,客家山村所有的小朋友舍傾巢而出,全力以赴地搶那些在空中飄飄欲墜的“孔明燈”,而且以搶得越快、越多越好為榮。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孩子頭的小憲梓不比尋常的組織能力和非凡的聰明才智,在不知不黨中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就像一個胸有成竹的小軍事家一樣,提前撒網、刺探情報——以便知道今年放“孔明燈”的地盤會是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