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老年人未能適應養老院生活,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對養老院養老的傳統認知
“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傳統的社會養老機構一般都是民政部門開辦的敬老院、養老院主要收養無親屬子女贍養、無經濟收入、無勞動能力的社會孤老和五保戶。人們形成了刻板印象覺得入住養老院都是沒有兒女的,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也是一種不孝的行為。一般人在觀念上難以接受養老院這種社會養老方式。
第二,養老院設施不全
老人或親屬在選擇養老院時,對養老院的設施條件進行過了解和實地考察,形成了對養老院的初步預期和入住決定。在養老院生活過程中,老人才會體驗到養老院設施對他們的意義。過分看重設施本身或與家庭居住環境比較,不利於老人適應養老院生活。
第三,家庭關愛未得到及時滿足
老人住進養老院,離開家庭環境,但仍然需要與家庭成員保持聯係和接觸。訪談發現,在適應較好的老人中,80%的老人選擇養老院時很看重離家近的條件。多數老人的配偶、子女和其他親屬的探望和電話問候相當頻繁,每星期l-2次或更多。住養老院之前以及之後老人與家庭成員關係密切、和諧程度會影響老人適應養老院生活。
第四,護理工作欠規範
有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常得不到很好的護理。主要原因在於護理人員太少,且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無法準確及時地發現和應對老人身體的不適,有時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二、討論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其實入住的老人不僅是需要照顧的弱者,而且是有能動性、獨立性和豐富人生經曆的智者。因此,養老院應該充分發揮入住老人的能動性,使其投入到院舍監督和管理中,讓他們能在養老院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加強入住者的歸屬感,可以從管理製度上,社會支持方麵,心理支持方麵著手。
第一,養老院的管理者。有能力的話,應擴大院方投資,改善院裏的生活質量和院裏的環境。讓老人對這裏的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開設一些活動,滿足不同的老年人的娛樂需求。
第二,社會人士。應加強對養老院老人的關懷,常安排慰問團隊拜訪與慰問。
第三,心理谘詢機構。養老院如果有條件應盡可能的建立心理谘詢機構,以幫助老年人解決各種心理困擾。而且對於新入住的老人應教予心理調適的方法。
最後,家屬。親人遠離老人卻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提醒子女常來看望老人,並注意與其溝通。
三、結語
對於未來的養老行業來說,寬鬆並具有彈性的生活環境對老人來說非常重要。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政府從資金籌集、製度安排、服務提供、政策支持、法律監督監管等方麵綜合設計,由此看來我國的養老製度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
參考資料
[1]鄔滄萍主編.社會老年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
[2]Nancy R.Hooyman,H.Asuman K/yak,SOCIALGERONTOLOGY(5th ed),A Viaeom Company,1999
[3]何麗,陳孝曙,楊正雄,等.北京市郊區兩所敬老院健康養老現狀與問題初探[J].中國全科醫學,2002,9(5):705-707
[4]康穎蕾. 養老院老人生活滿意度研究——以成都市頤樂村養老院與頤樂福利中心為例[D].成都: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7.5
[5]廖敏.長沙市養老機構及入住老人需求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2006.11
[6]丁華,徐永德.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3:15-19
[7]閻誌強.廣東退休老人社會適應研究[J].南方人口,2006,4(2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