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養老院老人適應性實證研究
前沿探索
作者:袁麗
作者簡介:袁麗(1986-),女,漢族,四川成都市,教育學碩士,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摘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對成都市一養老院進行了實證分析,從中了解到入住養老院老人的適應現狀,並探討了影響入住養老院老人適應性的相關因素以及提高適應性的相關應對措施。
關鍵詞:養老院;老人;適應性
序言
一般意義上,社會適應是指個體或群體積極習慣他們感受到的新的社會環境的過程。國外社會老年學研究大都從社會學、心理學的某個視角直接或間接探討退休老人的社會適應,已形成若幹有影響的理論觀點或模式,如脫離理論、活動理論等。其中,對本研究更有借鑒價值的是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理論,根據該理論,個體在一個與其身體、認識、情感需要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中能夠體驗生活的滿足感。當然,我們這裏探討的不僅僅是退休的老年人,因為在養老院中居住的老人並非都是參加過工作的。而且我們探討的是狹義的社會適應,即指關於入住老人的適應問題。
一、正文
(一)研究對象:成都市青羊區金福苑養老院的老人。
(二)研究方法:問卷法;訪談法
(三)問卷調查與訪談內容:
1.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入住養老機構老人的一般情況如下:
(1)入住老人以高齡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為主。在調查的100名老人中,70-90歲占80%,90歲以上占11%。同時,由於生理、疾病等多方麵的原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老人中占據了一定比重。100名入住老人中能完全自理的有5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也占了50%。
(2)入住老人性別比例相差不大,男性略多於女性。從對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及入住老人的訪談中我們發現,男性老人比例略高,主要原因是男性老人有退休金的比例高。家中承擔家務和照顧責任的主要是老年妻子、女兒或兒媳,以及雇傭的保姆,家庭照料男性老人不太方便。另外,男性老人的身體狀況和自理能力一般比女性老人差。
(3)入住老人以喪偶獨身的為主。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子女用來照料老人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因此,這部分老人更希望入住養老機構,以解決自己生活上的諸多不便,並能消除自己精神上的孤寂感。
(4)入住老人的文化程度、職業和婚姻等方麵具有較大差異。相當一部分老人受過良好的教育,高中、中專以上者占35%,但近半數老人的文化程度還是在小學及以下水平,這當然與老人所經曆的社會曆史情況有關。同時,老人們的職業、婚姻和經費來源等方麵都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於以前入住的老人結構。
(5)入住老人身體狀況。通過問卷與訪談發現,入住的老人中,每個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身體疾病,如心髒病,癲癇,老年癡呆等,而且聽力和視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有些老人甚至已經失明,失聰。所以不良的身體狀況給老年人帶來的困擾占了很大比例。
2. 入住適應情況
老人從熟悉的家庭搬遷到陌生的養老院生活,意味著老人居住環境發生巨大改變。這裏從老人的心理感受、對養老院工作人員及其服務和設施的預期與評價、滿意度方麵進行訪談,根據訪談記錄進行內容分析。
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老年人在人際關係、心理、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和居住安排5個方麵都能較快的適應,並對養老院的服務比較滿意,當然這與老人的自身情況有關,如對養老院的傳統看法,身體狀況,性格,教育背景及入住前的期望等等,這些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老人的適應進度。
老人對養老院生活的適應是逐步提高的過程。筆者在對養老院的老人訪談時,都發現一個問題,他們對養老院的滿意度經曆了一個從服從-同化-內化的階段。大多數人最初在選擇養老院時,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可以說是對現實的服從。有的是因為喪偶後獨居沒有人照顧,有的是子女沒有精力照顧,有的是得到各種疾病,家裏沒辦法照顧。無論是什麼原因,最初對養老院的選擇都是無奈的,或者是服從的。當他們住進養老院後,發現養老院並不是想象中的那種孤老院,養老院對老人的親切的照料,老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子女的探視,讓他們逐漸接受了這種方式。當入住時間較長,他們更多的體會到入住養老院的好處後,真心的喜歡上養老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