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i+1”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前沿探索
作者:喻盈盈 侯俊濤
作者簡介:喻盈盈: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英漢係教師,助教,院級課題主持人。江西省第五屆“外教社杯”大學英語教學大賽三等獎。
侯俊濤: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英漢係教師,助教,主講教師。參與多個課題建設。多次指導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江西賽區特等獎。
摘要: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具備更強的戰鬥力。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多元化的人才。種種問題值得大學教師們的思考。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將i+1理論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使之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對學生們的個體分析,然後確定針對性的教學素材。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來,讓學生真正受益於課堂。
關鍵詞:i+1理論;二語習得;可理解性輸入;語言輸入
一、 i+1理論簡述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可理解輸入說”,他認為,當學習者理解了略高於自己現有水平的輸入材料時,習得語言就能發生。克氏還把“可理解輸入說”進行公式化,即“i+1”。“i”代表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i+1”代表略高於學習者原來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這裏的輸入材料不僅包括詞、句、語法結構和課文篇章等書麵材料,還包括外語教師課堂話語組織的材料。理想輸入應具備以下特點:(1)輸入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輸入語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輸入對習得者毫無意義。(2)輸入是有趣或相關的: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有利,必須對意義進行加工。語言材料有趣、關聯,學習者就會不知不覺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輸入不按語法順序進行。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可理解性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非“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必要且不可取。(4)輸入必須有足夠的數量:習得新語言結構需要連續不斷地廣泛閱讀和大量會話才能起效。
二、i+1理論與日常教學相結合
在日常教學中,有時教師課堂語言輸入過難,學生跟不上而放棄了學習;有時內容過於簡單,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而失去了學習興趣。教師使用怎樣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學生的外語學習順利進行?克拉申的二語習得“i+1”的輸入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有借鑒意義。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語言環境,通過使用更標準的發音、更簡單的詞彙、更短的句子、不發生不合語法的調整等手段以及互動性的調整,進行語言形式和意義的調整,縮小學生語言水平之間的差異,那些輸入的未知信息便可轉化為可理解的輸入被學習者理解並在大腦中儲存起來,促進外語學習。
就我國的具體情況而言,由於缺乏大範圍的英語使用環境,學生們必須通過課堂學習,才能學習和習得英語。課堂上,教師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實現課堂上的“可理解性輸入”?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學生語言水平的基礎上通過互動調整輸入的難易程度,以適合學生的需要。例如:在一個班級裏由於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準備一份材料並不能適合所有的學生。這就使得分層教學尤為重要。
教學案例:以課文主題Teamwork為例。上課時我們會用一張賽龍舟圖片進行導入,對於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老師會為他們準備一些比較容易又能提高表達能力的一些問題,如: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 Could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與此同時,在描述圖片的時候老師會提示一些他們應該不知道的語言點,如:dragon boat, drummer等.對於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老師會準備稍有挑戰性及啟發性的問題。如:What do you understand from the picture?為學生介紹a. Team is power. T=Together, E=Everybody, A=Achieves,M=More. b.Feature/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am: Clear Goal, Relevant Skills, Mutual Trust,Unified Commitment, Good Communication, Negotiating Skills, Appropriate Leadership, Internal Support, External Support,...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老師會準備以唐僧西天取經這樣一個團隊作為討論點,讓學生們討論師徒四人在團隊中的不同的角色扮演以及在團隊中的作用。對於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老師給他們準備的是貝爾賓理論,介紹理論中的角色包括塑造者(Shaper)、執行者(Implementer)、完成者(Completer/Finisher)、領導者(1981)(Chairman)/協調者(1988)(Co-ordinator)、協作者(teamworker)、資源調查者(Resource Investigator)、創新者(Plant)、監控評估者(Monitor Evaluator)、專家(Specialist)(貝爾賓在1988年補充加入)。如此一來,學生們就能各取所需。好學生不會因為上課內容沒有挑戰性而厭學,水平不高的學生也不會因為上課內容過難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