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劍橋學派分配理論綜述
經法視點
作者:劉婕
作者簡介:劉婕(1989—),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11級經濟思想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摘要:新劍橋學派認為《通論》一書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凱恩斯對資本主義社會收入分配問題的相關論證,即論證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新劍橋學派的分配理論是在與新古典綜合派持續不斷地爭論中逐漸建立並發展起來的,他們把收入分配理論同經濟增長結合到一起,並貫穿到對一切經濟現象和政策主張的分析過程和解釋過程。
關鍵詞:新劍橋學派;收入分配理論
1、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同技術條件相關的利潤率水平
新劍橋學派將國民收入劃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在一定收入水平條件下由利潤率決定,而利潤率又同生產技術條件有關。
在斯拉法的r=R(1-W)公式中,其中r代表利潤率,R代表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比例,W代表支付工人工資的比例,利潤率r同兩個變量存在著以下關係:
(1)當工資等於0時,r=R,即全部的國民收入都歸於利潤,此時R是最大的利潤率。
(2)當工資不為0時,r≠R,即國民收入不全部歸於利潤,此時利潤率r與純產品中對生產資料的比例R成正比,與支付工人工資的比例W成反比。因此,在一定的利潤率水平上,工資和利潤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又由於代表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比例R和代表支付工人工資的比例W都同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有關係,所以利潤率r也同生產技術條件有直接關係。
綜上,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是互相對立的,呈反方向運動的。如果利潤率越低,則說明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就越大;如果利潤率越高,則說明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就越大。
2、結合經濟增長討論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變動情況
卡爾多從凱恩斯的投資等於儲蓄理論出發,認為在生產方法、技術水平和貨幣工資率既定的前提下,國民收入Y分為兩大部分:工資總額W和利潤總額P,即有Y=W+P。在他的經濟增長模型中,S代表儲蓄的總額度,Sp代表利潤收入者,即資本家的儲蓄傾向,Sw代表工資收入者,即工人的儲蓄傾向。
Y=W+P①
S=Sw·W+Sp·P②
即有,S= Sw·(Y-P)+Sp·P③
根據凱恩斯投資等於儲蓄的公式S=I,
I= Sw·(Y-P)+Sp·P④
在④式兩邊同除以Y,並移項,得到:
⑤
(1)當Sw=0,Sp=1時,即工人的工資W全部用來消費,資本家的利潤全部用來儲蓄,公式⑤可以化簡為如下:
⑥
由⑥式可知,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由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來決定,並且投資和利潤之間的關係有:投資越大,利潤就越大。在一定的國民收入水平上,利潤越大,工資則越少。由投資和利潤之間同方向變動的關係可知,投資越大,工資越少。
(2)當Sw=0,0﹤Sp﹤1時,此時資本家的利潤中,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來儲蓄,公式⑤可以化簡為如下:
⑦
由⑦式可知,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也就是投資率;二是利潤收入者資本家的儲蓄傾向。在投資率不變的情況下,利潤收入者資本家的儲蓄傾向越低,那麼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大。如果資本家的儲蓄傾向不變,投資率越高,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