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晚清至民國時期成都市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經法視點
作者:楊洪永
作者簡介:楊洪永(1989—),男,漢族,籍貫:山東日照,學曆: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摘要:成都是典型的傳統內陸中心城市,其城市發展較少受到西方現代因素的影響,在麵對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日益繁雜的城市公共衛生問題時,政府不斷加強政府行政力量,逐漸向民間滲透城市管理權力。本文從城市公共衛生事業著手,考察了成都市公共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城市管理不斷進步的事實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成都;公共衛生;城市管理
一、成都市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概況
成都的公共衛生,清末之前官府沒有專門設置政府機構進行管理,此時的城市街道、公共場所等的公共衛生以及相應的環衛公共設施的設置,都是由民間自己組織舉辦。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成都部分“新政”學士留學歸蜀,在成都開辦學堂,設立衛生專科[1]p1,“自學堂立後,學者始知衛生有學[2]p563。”至此成都市民開始意識到公共衛生之要。第二年新政實施的警察製度建立了衛生警察,警察機構開始將公共衛生納入管理,並且雇傭清道夫對街道進行清理,從事環衛工作。
民國初期,民間糞街建立行會組織,協調、處理行業內外有關廁所、糞肥經營等事宜。但是由於1917至1920年代的“劉羅巷戰”與“劉戴巷戰[3]”,使得成都社會經濟遭受重創,城市清潔工作中斷,市容髒亂。軍閥混戰後於1921年成立了市政公所,開始注意街道清潔衛生整治,注意街道灑水除塵以及街道公廁糞溺處理。但是後麵1932年底成都又發生了劉文輝與劉湘的巷戰[4]p285,使得城市重新陷入混亂。
30年代中期,市政府推行蔣介石提出的以“簡單樸素、整齊清潔”為內容的新生活運動[5]。因此為了推行該項運動,市府、省會警察局、新生活運動促進會等組織,進行過一些整頓市容環境衛生的活動。40年代初,市衛生事務所成立,內設環境衛生課,管理全市清潔工作,警務部門負責日常清潔工作的具體實施、督導[1]p2。逐步完善了城市公共衛生的管理。
從總的發展趨勢看來,成都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經過了從傳統向現代的緩慢發展,雖然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局限,但是所有這些都為新中國建立後市政管理和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成都市各項公共衛生事業的運營
1、城市道路清掃和城市垃圾處理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組成要素,也是市民共享的重要的公共空間,19世紀中期成都有400餘條街道,清末516條[2]p25,明國時期734條。成都各街巷原比較狹窄。商業較盛街道,路麵則全用石板,石條敷砌[6]p305。貧窮區的街巷,該處房子空間較狹小,所以生活空間擴展到室外街巷。大多數街道鋪有石板,但是有些未鋪石板的街道,水溝開在路旁,道路中間為獨輪車鋪有一溜石板。全城商業和居住區域並不隔離,因此任何地方都是居住區,街上到處都是小孩、雞禽和豬豕[7]p41。”街道的混亂和衛生狀況由此可以想象。
晚清前期,政府對街道沒有實施專門的清掃措施,街道上人畜糞便、垃圾等贓物及汙水等隨處可見。直到1902年,清政府設立警察機構後,警務部門才開始雇傭清潔夫負責城內的衛生打掃和垃圾運處。並且由省會警務部門指定東門外天仙橋一帶河邊為官設垃圾場[1]p25。
民國初的十餘年間,由於軍閥混戰,打亂了成都警務部門對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導致沿街垃圾成堆,市容髒亂。直到1921年市政公所成立後,才開始逐漸整治街麵清潔。1926年,市政公所頒布了《成都市民街麵清潔規則》,規定居民除自掃門前街道外,還有責任整掏房簷石階下汙水溝和勸告行人不拋贓物。1928年還增加了獸力車車夫帶撮箕掃帚隨車打掃畜便[1]p7。這些都使得街區街道衛生得到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