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總需求結構分析及政策建議(1 / 2)

我國總需求結構分析及政策建議

經法視點

作者:陳欣

摘要:本文根據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從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方麵分析了當前總需求結構現狀,得出了總需求在投資與消費、內需與外需方麵處於失衡狀態的結論,然後闡述總需求結構失衡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麵影響,最後本文提出解決失衡問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總需求結構;負麵影響;政策建議

一、引言

總需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根據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內總需求是指在對外開放經濟條件下,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部分組成。總需求不足將會導致經濟的蕭條或內需不足。總需求變動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結構變動,二是總量變動。雖然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總需求變動常常以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其基礎和前提卻是結構變動。近年來,三大需求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極不平衡,投資和淨出口貢獻率相對較高,消費貢獻率有所下降。這種不平衡的需求結構,不利於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因此,探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動力問題,要從分析我國的總需求結構入手。

二、我國總需求結構變動情況

總需求由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構成,這三項也俗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1.消費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我國GDP構成的三大要素中,消費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2001—2011年間,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始終維持在48%以上,超過投資需求和淨出口。但是,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從2001-2010年呈下降趨勢,最終消費率從2001年的61.4%持續下降到2011年的49.1%。著名發展經濟學家錢納裏等人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000美元左右時,居民消費率一般為61%。①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GDP的構成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71.2%,企業投資為12.3%,政府支出為20.3%,淨出口為- 3.8%,與美國這個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水平還處於低水平。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了5414美元,但居民消費率卻僅為35.4%,比“錢納裏標準”約低了26個百分點。從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01—2010年間貢獻率保持在40%左右,沒有過多的波動變化。在最終消費率中,2011年我國政府消費需求對GDP的貢獻率為16.7%,比上年增長2.2%,可見政府的購買支出對經濟的影響很大。

2.投資需求。從我國總需求結構來看,我國投資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處於較高水平,至2003年起一直處於4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投資支出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占據主導地位,尤其在2009年政府投入4萬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旨在刺激危機時期國內的經濟,導致當年的投資貢獻率高達87.6%。 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億元,比上年增長23.8%,說明我國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

3.淨出口需求。在我國加入WTO後,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穩步提升。2001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為38.7%%,2007年達到62.6%,之後雖有所降低,但2011年外貿依存度仍然達到50.8%。這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合作。雖然淨出口的提高可以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是它易於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淨出口額下降,對GDP的貢獻率為-37.4%,減緩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三、總需求結構非均衡發展狀況及負麵影響

雖然在“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平均在8%左右,經濟發展一片繁榮,但是當前中國的總需求結構的失衡導致經濟發展中存在著許多負麵影響,製約著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方麵投資效率低,收益率下降,宏觀風險增加。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導致這一領域的投資過度,從而與居民消費相隔較遠,使得投資宏觀效益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係數連續下滑。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是73.6%,而2010年該指標是52.9%,2011年則是42.8%,連續2年該指標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表明投資效率的降低是過度的投資所造成的。這類低效率的投資,還隱含著相當的財政、金融風險。在我國,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來源於政府長期建設國債,過度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會加重國家財政債務負擔。另一方麵,內外需求不均衡,對外依存度過高。自我國加入WTO後,我國對外依存度均為53%,我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易受到國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我國出口需求規模過大和出口結構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消費與投資需求產生直接的抑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