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虛擬經濟(上證指數)缺乏對實體經濟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漲9.6%,而上證指數下跌65.39%,同期廣義貨幣供給增加17.82%。2011年GDP上漲9.3%,居世界前列,而上證指數下降21.68%,全球倒數第二。2009年,GDP上漲9.2%,與其他年份相比增長幅度有所放緩,但當年的上證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卻上漲了79.98%。金融市場對經濟反映功能的弱化這一現象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後表現的更加突出。
(4)貨幣供給係數(金融相關率)過高,與美國相比存在較大差異。根據貨幣需求的單項掛鉤理論,我國的M2增長率變化較大,隻對比1997年調整之後的數據,2009年最高達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對所有樣本進行簡單的算術平均計算,貨幣供應係數達到1.99,即GDP每增長1%,廣義貨幣供給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國的貨幣供應係數(前文的金融相關率)平均約1.1。相比之下,我國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過快。金融相關率這一指標的高低,直接表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偏離程度。貨幣供應係數高,表明經濟中的虛擬經濟程度高,經濟中可能蘊含著較高的泡沫及危機的可能。
3. 結論與建議
雖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已經呈現經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仍具有雙刃劍的作用,在為其帶來收益、促進其發展的同時,也有隱藏著巨大泡沫、帶來危機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結果,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研究確定涵蓋衡量虛擬經濟指標的政策目標。虛擬經濟的發展已經逐漸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以往僅限於調節實體經濟的經濟政策,已經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必須擴大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把虛擬經濟納入的經濟政策的目標體係之中,這樣菜啊能更有利於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保證整體經濟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如考慮將股票市場的相關指標納入中央銀行的統計和調控指標內。
第二,確定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浮動範圍。根據前麵的分析,金融相關率應當作為衡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程度的指標,要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做到良性互動、健康發展,就必須使金融相關率指標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波動。(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經法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淩嵐,王學鴻.虛擬經濟視野下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1-2
[2]蘭日旭,張永強.曆次經濟危機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係的量化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3
[3]馬冀勳,肖金成.虛擬經濟對美國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9-5
[4]王洪波.我國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