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現狀的分析(1 / 2)

對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現狀的分析

經法視點

作者:李林

作者簡介:李林(1966.03-),女,滿族,遼寧省鞍山市。遼寧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場風險防範與研究。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展示了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巨大危害。當虛擬經濟的發展嚴重超過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使得虛擬經濟偏離實體經濟而形成經濟泡沫時,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進而危害到實體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市場化改革之後的股票指數、金融相關率、GDP等指標的對比,分析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變動情況,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二者之間的適度關係,並針對我國的現實狀況,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金融危機;金融相關率

1. 問題的提出:經濟虛擬化的普遍化

經濟虛擬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且這種虛擬化逐漸出現獨立於實體經濟的態勢,即所謂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背離。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虛擬經濟(主要表現為虛擬資本)的規模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的發展規模,虛擬經濟已經不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而是在經濟中漸居主導地位。

以美國為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帶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美國的GDP不再主要由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創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產服務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創造。

在50~60年代,美國作為世界工廠,其傳統經濟所創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為40%~50%,其中,製造業創造的GDP占美國GDP的比例為25%~27%,金融與房地產服務業創造的GDP隻占美國GDP的11%~14%。虛擬經濟(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服務業,職業服務業)創造的GDP占比不過為14%~19%。70年代以來,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傳統實體經濟份額逐步下降,虛擬經濟的份額逐漸上升,一路上漲。到2009年,美國傳統實體經濟創造的GDP占美國總GDP比例已經下降到26.87%,製造業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國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已經超過美國總GDP的1/3(33.58%)。美國經濟不再依靠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來支撐了,而是靠金融、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來支撐,金融(保險)、房地產和職業服務業(高端服務業)成為美國新的三大支柱產業。

我國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較低,傳統的實體經濟依然是我們的主要經濟支撐,但是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國從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關率指標從0.89上升到1.8。

2. 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現狀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於我國現行的統計數據情況,為了便於數據的采集,采用M2與GDP的關係來說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偏離度。用金融相關率指標來衡量虛擬經濟,用GDP指標衡量實體經濟。由於我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證券市場)是在90年代初進入逐步的規範化發展階段,所以本文采集了從1991年2011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從1991——2011年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表現出以下特點:

(1)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存在明顯的背離。M2和GDP總量呈逐年上漲趨勢,而貨幣供給量增長量遠遠超過GDP增長水平,上證指數總體趨勢上升,但其波動程度與GDP增長率出現嚴重的背離。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這三個階段,廣義貨幣供給量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明顯上升,而上證指數出現大幅下降。

(2)虛擬經濟圍繞實體經濟上下波動,波動幅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並有大起大落現象。上證指數變動率均值為22.66%,M2增長率均值為20.25%,GDP增長率均值為10.41%。由於我國貨幣供應量的統計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別進行了調整,所以,該指標1997年以前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間,M2增長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長率從1991年——2011年的21年裏,最高是14.2%,出現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證指數上漲幅度最高的幾年分別是:1992年上漲了166.57%、1996年上漲了65.15%、2000年上漲51.73%、2006年上漲130.43%、2007年上漲96.66%、2009年上漲79.98%;下降幅度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別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別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別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長率最低是7.6%。三個指標的方差分別為:3436.22、41.79、4.32。可見,虛擬經濟波動幅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