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信缺乏貿易經驗”的懷疑,榮智健回答說:“我們過去的確沒有經營過大昌行這類貿易公司,但並不能因此說我們沒有能力去把它辦好。現在我們全麵收購恒昌,其中做貿易的職工就是我們的職工,以他們原有的經驗,再加上我們的商業上的一些邏輯性的想法,再去決定業務發展的策略。我們在實際管理上有壓力,但可以聘請人才嘛。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團裏,管貿易的不一定懂工廠,懂工廠的不一定懂投資,沒有一個人是全才的吧?事實上,我們本身也大有人在,我本人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在工廠,在底層,到目前在投資方麵,前前後後有20多年的經驗。範鶇齡(香港中信副執行董事經理、兼國泰航空董事)跟了包玉剛6年、陳廷華9年,自己開業當律師又3年,能說沒有經驗?又如李鬆興(業務發展部總經理)、彭祖鴻(大昌行執行董事經理)、莫偉龍(香港中信財務董事)等等,都是十分富有經驗的人士。我們在江蘇儀征投資的發電廠是個大項目,由興建到現在,都是由我們的人一手包辦的。我們成為港龍大股東後,港龍的業務不是大有起色嗎?我們雖然隻占東區海底隧道23.5%的股份,但在運作中卻提出了不少意見和想法。再如嘉華銀行吧,我對銀行業務是一竅不通的,所以就由金德琴先生全盤負責,現在不是辦得不錯嗎?為什麼不從這些方麵去估計我們的經營管理能力呢?”
關於大昌行以後的經營和管理,榮智健表示:“大昌行已有一套幾十年的經營管理方法,現在原班人馬仍在,離開的隻是原來本身有股份的一些人。一家公司走幾個人算不了什麼,你可到員工中去問問看,他們反而覺得我們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在榮智健看來,大昌行是一個“沉睡中的巨人”,目前雖然占有香港汽車市場的4成份額,但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今後必須進一步擴展業務,才能鞏固、增加市場占有率。關於中國市場,榮智建表示,主要以提供維修服務為主。
談到他私人持有的6%(大約值4.5億港元)恒昌股份,榮智健坦率表示:“我這個人一向公私分明,當初收購國泰、港龍及香港電訊股份時,我個人一股也沒有。如今,我已協助香港中信把資產從2.5億港元增加到250億港元,整整翻了100番,你總不能要我不投資!我為什麼不可以把自己的資產翻一番、翻幾番?但是,我有一條界線;應該是國家的錢,一定屬於國家,我一分錢也不會去賺;我賺的,肯定是我應該得的部分。”
公私分明,坦蕩磊落,豪爽痛快,的確是榮智健典型的個性特征。
榮智健認為,搞市場經濟不能亂來,中信香港集團從收購國泰、港龍航空股份,到參股香港東區第二條海底隧道,從收購香港電訊、泰富到中信泰富全麵收購恒昌企業,他們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分析研究、充分準備,看準時機之後才下手的。正是在這種穩健和進取合二為一的投資方針之下,中信香港集團從1987年不到3億港元的資金,迅速發展到1993年擁有200億港元,1994年猛增至500億港元的資產,使中信泰富一躍而成為著名國際級企業。對此,香港輿論評價說:“近幾年中信在香港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而這些輝煌業績的取得,無不凝聚著榮智健的心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