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籌劃,到1990年2月14日,中信香港集團超額完成了收購香港電訊二成股份的融資安排,其中包括54億港元的銀行貸款;2.24億美元(約17.5億港元)的零息債券;發行了10億港元的5年期香港電訊認股權證;再加上自身內部的20億資金,總共融資101.5億港元。在參加融資的十幾家銀行中,沒有一家是中資的。也就是說,香港中信公司沒有拿國家一分錢,便完成了這次收購事務。
到1993年,香港電訊股票猛漲,從收購時的每股4.7元漲到每股10.2元。俗話說,水漲船高。香港中信的資本升值之大,不難想象。中信香港集團收購香港電訊部分股權的巨大成功,震動了香港,被傳媒譽為“蛇吞象”。英國著名雜誌《世界金融》將此次收購評為1990年世界最佳融資項目。
對此,榮智健感慨良多,他說:“那次行動不是心血來潮,我們看香港電訊看了兩年,覺得這家公司的盈利前景很好。1989年,電訊股份大跌,那個價錢怎麼也買得過,我就向北京講了這事。北京方麵開始不大了解實情,加上北京風波的影響,形勢就比以前要複雜得多,顧慮重重。我回去了幾次,最後才得到同意。不過他們要求我少買入一點,最好購買10%。我不同意,說要買就買20%,在這種投資上,50億跟100億又有什麼差別呢!那次收購,連我們的母公司也沒有給我們擔保,不用說中國銀行了,完全是靠本地的融資。”
捷報頻傳,榮智健和香港中信高歌猛進。
在占據航空、電訊等有利製高點後,榮智健和他的夥伴們開始向汽車行業挺進,永遠向前,向前……
香港最大的汽車銷售及維修服務集團——恒昌行,便成了榮智健及香港中信集團收購的下一個目標。
1990年,榮智健順利收購了香港電訊公司20%的股份後,馬不停蹄,又一舉收購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泰富發展有限公司。收購泰富後,香港中信隨即將其所持的港龍38.3%股權和大約5億港元的房地產注入其中,並把它易名為中信泰富(CILICPACIfIC),使其成為香港中信集團下屬的一個子公司,香港中信持有49%的股份。榮智健兼任該董事會主席。
收購泰富,中信香港取得了巨大的收益。當時市值50億港元,經過幾年的滾動,到1996年已經增值到110億美元,增長了將近16倍,這不能不說是榮智健創下的又一個奇跡。
同年6月,中信泰富集資25億港元(其中香港中信12億、“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8億、香港大亨李嘉誠2.74億)向母公司收購其所擁有的國泰航空和澳門電訊的股份,開始向更大規模發展。
1991年,中信泰富再次聯合李嘉誠、郭鶴年、鄭裕彤等億萬富豪,以每股330港元的價格,收購了恒昌行,又一次震動香港。
恒昌公司是香港一家規模很大的集團公司,全資擁有香港最大的汽車銷售和維修服務集團——恒昌行,兼營電器代理、超級市場、貿易、地產及證券等業務,1990年盈利超過10億港元。收購之後,由剛剛卸任香港證券交易所行政總裁的袁天凡出掌恒昌。當時人們都以為中信泰富準備把恒昌的業務分別上市,結果並不如此。不到4個月,中信泰富宣布以每股390元的代價(每股230元加已派發股息160元),向其他股東建議收購他們所持的恒昌股份,也就是說,中信泰富要全資擁有這家公司。
此舉一出,令香港的傳媒及商界人士議論紛紛,作為中信泰富主席的榮智健,更是首當其衝,成為時評的焦點:
一種評論認為,這個收購行動如果成功,對中信泰富會有好處,即令他的市值上升到接近110億港元,成為香港第26家大的上市公司。
一種評論認為,中信泰富因其中資背景,如果開始即獨立收購恒昌,會遭到恒昌原有股東的反對。於是變換策略,借用李嘉誠等華資大亨的名義,使原有股東接受,即使僅僅持有6%股份的榮智健本人也因此而賺到7300多萬港元。
一種評論懷疑,在貿易方麵沒有經驗的中信集團,今後是否有能力經營恒昌行?還得拭目以待。
麵對來自各方麵的批評,榮智健出麵反駁,目的在於澄清事實真相,他說:“許多有關的報道都是出於主觀臆測,毫無事實根據。恒昌行原來主要的股東之一何善衡跟我說,他非常高興把恒昌賣給中信集團,這幾年來看著我們,覺得我們是一家規規矩矩做生意的公司。而且,他最不想見到自己有份建立的事業被分拆成四分五裂。我們收購了恒昌之後,也覺得與其將它分拆上市,倒不如把它完整地通過中信泰富間接上市,這樣反而健康得多,管理方麵也容易得多。至於說多付60元這一點,其實,我們第一次購時,恒昌的股價已是390元,我們之所以用330元買過來,其實是打了16%的折扣。到我們進行現在的收購時,它又增加了6億至7億元的資產,去年一年的盈利也放進去了,還要加上資產的增值。所以,我們在資本上其實每股隻多付9元錢,非常合理。我向李嘉誠先生講了我的意見,他說我的看法是對的,結果事情5分鍾就解決了。郭鶴年先生是中信泰富的股東,自然更支持了。鄭裕彤先生同意跟大夥兒走,Francis(袁天凡)也認為是條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