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善意的推辭藝術(2)(2 / 2)

如此一來,既避免了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又不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因此說,吉落特先生總結出來的這四個階段“不”的說法,放在中國或是其它國家,都管用。

當然,這隻是對孩子說“不”的方法,大人之間若借用,

恐怕其效果就要因人而異,畢竟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思維方式不同嘛。

與其尋找理由不如不問理由

在某種情況下,推辭根本不需要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時候想也不用想,條件反射地說出一個“不”字,反倒就是推辭的理由。

雙方在交談的時候,無論談論的話題焦點是什麼,隻要抓住對方交談的線索,扣緊他提出的要求,條件反射地將“不”字脫口而出,對方在來不及尋找借口的情況下,便隻有乖乖地接受你這個“不”了。

因為是脫口而出,因此也就沒有必要詢問所謂的理由。

比如可以利用某個人的特殊身分作為借口,如“領導不在,這件事我不敢擅自作主,不好說。”

也有人拿身體作為幌子:如“今天我身體不舒服,下次再說吧。”

這種推辭的方法,對方也不好再說下去,既然人家身體不舒服,那就隻好等他“舒服”了再說囉。

其實,為了尋找推辭的理由,與其苦思冥想倒不如找準時機,以迅速地說“不”作為阻擋對方的武器,這種方法往往獲得成功。

讓你的理由無法反駁

我有一個愛書如命的文壇好友,他的書房裏全是書櫃,裏麵放滿了書。然而,除了靠門邊書櫃的書允許借出外,其他書櫃的書一概不借。他在書櫃的玻璃門上貼著諸如:“此櫃圖書恕不外借,請您免開尊口。”“借書給人者,傻瓜。還書者,傻瓜。”等各式字條,而所有想借書的人看到這些字條,自然想借也說不出口了。

其實我的朋友並不是一個很小氣的人,原先別人來借書他也是有求必應的,可是久而久之隻見借書不見還書,他才變得“小氣”起來。

為什麼別人看見那些字條就不好意思開口借書呢?應該說,我朋友寫在字條上的這些個推辭的理由使人難以反駁。

這些理由一目了然,表達方式簡潔。而理由的結論又是雙方心知肚明的,正如來借書的人看了字條後,便沒有了再開口借書的借口,隻好不借了。

因此,假如碰到別人向你提出你不能滿足的要求,與其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推辭,倒不如運用一個實實在在且又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理由,使對方反駁不了也無法表示不滿,這也是推辭語言中的一門學問。

有時候,俗語也能成為推辭的充分理由。

比如有人向你借錢,而這借錢的就是你的兄弟,那麼,你可以俗語“親兄弟,明算帳”或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等來作為推辭或暗示對方日後還錢的理由。

這些俗語長期以來流傳在民眾之中,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串。

不過,在什麼場合下用什麼俗語這可是有講究的,用錯了,必定鬧出笑話。

俗語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自古以來在社會生活中提煉的果實,如能運用得當,勢必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使你能放鬆推辭的心情。

總之。找一個別人無法反駁的理由作為你推辭的借口,沒錯。

用“糖衣”包裝你的推辭理由

可以說,無論你在哪裏,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有人提出要求被推辭後反而很高興的,因為這種人幾乎沒有。

因此,作出推辭決定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要用巧妙的方式說“不”,盡量減輕對方的不快。這樣雖然不容易,但並不是不可能。

具體操作起來就是設法將這個推辭的“不”改變得柔和起來,如此一來,對方雖然被你推辭,卻幾乎沒有造成心理上的不快。

若想巧妙地推辭,首先要作好必要的心理準備,設法使雙方都處於一種輕鬆的狀態,由此而說出推辭的話,才不會像咬蠶豆那樣斬釘截鐵。說句實在話,無論你多麼婉轉地說出你的推辭理由,對方心裏都會掠過一絲不快,這道陰影留在心裏是難以抹去的。

因此,即使用委婉的推辭方式也應用“糖衣”來包裝你的推辭理由,給對方以少許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