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談中,如果對方是默不開口的人,那麼當他開口說話時,一定會有一些諸如點一根煙,清清嗓子或重新調整坐姿的小動作。這樣,便會有一個開始話題的機會。
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對方的話匣子就能輕而易舉地被打開了。
由此我們換一個思維方式,假如一個你看著反感的人坐在那裏跟你交談,而你無意再談下去,又不知怎樣開口下逐客令。我想,這種時候你即可以將小道具派上用場。
比如說,揭滅煙蒂放進煙缸,或是摘下眼鏡擱置桌麵,等於是告訴對方你不想再談下去。
這種暗示的辦法,比用口說“不”的效果好得多。因為用口說出來容易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而用暗示的辦法就能給對方一個信號,即使對方開始沒有領會,當你揭滅第二支煙時,我估計頭腦再簡單的人也會意識到自己該結束談話了。
推辭的機會很多,主要在於人的把握。
就像下圍棋,一個小小的失誤常常引發得全盤皆輸。
同樣的道理,我們作出推辭決定時,即使自己的決定完全正確,也要選擇好合適的方式,比如,利用小道具幫你說“不”。
討好賣乖套近乎
有時候,我們與陌生人同乘一艘船,或是同坐一輛車,免不了會相互交談,這種交談怎樣開頭呢?通常的辦法是:套近乎。
開始的一兩句話似乎千篇一律,“請問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哦,你老家是廣東人……”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交談當然很好,以此為開始後,下麵的話就會好談得多。
因為這樣的寒暄語誰也不會拒絕回答,這就能試探出對方是否接受交談的態度,然後選擇諸如業務或愛好等雙方感興趣的話題。
一般來說,各人的品味是不一樣的,三個職業不同的人一起上街買書,肯定是各自尋購自己熟悉且與職業有關的書籍。
因為所從事的專業不同,對自己的需求標準也會各不相同,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以這個話題為例,如果你能夠通過開初的寒暄揣摸出對方的品味標準,那麼,若想引出下麵的話就要容易得多了。
精明的商人之所以往往用與生意毫無關聯的話題作引子,就是這個原因。
相反,如果不熟悉的人找你交談,你不妨先聆聽他說些什麼,從他的話題當中來獲取他的有關信息。
一旦掌握了對方的有關信息,還怕沒有交談的素材嗎?你可以調動自己的知識與他侃侃而談,一直談到船靠岸,車到站。當然,如果對方是一個讓你討厭不想與之交談的人,你自然沒有必要討好賣乖地套近乎,你可以作出對他的談話不感興趣的樣子,或是采用我在前麵說的讓小道具派用場的做法,假如對方還沒察覺,那你隻有開口說:“一回生,二回熟,以後我們就是朋友了,我現在有些疲倦,以後見麵再談吧。”
我想,這樣的推辭辦法似乎也挺好的。
請對孩子的過分要求說“不”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全國人民都不折不扣地執行讓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為此,大大降低了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目前,大部分家庭都隻有一個小寶貝,做家長的難免會有一些過分的疼愛,有的家庭甚至把孩子當做全家人的軸心。
其實,孩子的要求。做父母的不可能全部滿足。
當你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必定要對他說:“不”,但對於聽慣了許諾的孩子來說,要他接受你這個“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吉洛特博士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在其作品《親子之間》裏說到這個問題時,提出了幾個階段說“不”的方法:
(1)首先承認小孩子的願望,比如:“你今天晚上想看電影?”
(2)明確地表示該願望能獲許可的範圍,如:“我們家有一個規矩,上學時除了周末,晚上是不能看電影的對吧!”
(3)表示該願望能夠部分獲得實現:“周五周六晚上是可以的。”
(4)表達失望或生氣的機會:“我知道你討厭這個規矩。”“等你長大了,我們再改變規矩”“對你來說,最好是每個晚上都看電影嗎?”
畢竟是教育心理學家,他將這四個階段一劃分,很輕鬆地就將一開始就容易造成全麵性否定的弊端避免開了。
不能否認,很多時候孩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當小孩提出要求時,你應該首先承認他合理的部分,然後逐步轉折,與他解釋清楚受到了哪些條件的限製,再搬出“我們家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