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世界級名嘴趣聞(2 / 3)

新居

裏根迎合少數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區的人民那樣變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

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有這麼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房間裏,但已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間。我的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在一個房間’。”

當代人講當代話

亨利·克萊(1777—1852年)曾任美國國務卿。

他的一大特長是富有煽動性和感染力的演講,使他贏得了議院大多數人的讚賞,但也引起了那些年事已高、說話沉悶的老演說家的嫉恨。

其中一位先生竭力貶低克萊的演講才能,對他說:“你的演講沒有生命力,隻能針對當代人,取得眼前效果,而我們的演講則是著眼於子孫後代。”

克萊說:“那麼,你決心要等到下一代的聽眾來到後的那一天才開始演講嗎?”

真理的甘露

亨利·克萊是位溫和的蓄奴派領袖,在對待奴隸製問題上,他被人諷稱為“偉大的妥協者。”

但有一次,他在演講中觀點略有變化,便有幾個奴隸主想用“噓噓”聲壓倒他的聲音。

而克萊則向聽眾們喊道:“紳士們,你們聽到這些聲音了嗎?這就是真理的甘霖撒落在地獄的火焰上發出的聲響!”

政治家的遠見

在走廊上,亨利·克萊遇上了一位似曾相識的夫人。

這位夫人仰頭笑著問他:“您大概不記得我的名字了吧?”

克萊鞠了躬表示歉意,說道:“是的,夫人,我記不得了,因為在我們上一次見麵的時候,我就相信:您的美貌和教養會使你很快改換姓名的。這樣我也就毋須記住你原來姓什麼了。”

知情者的從容

威廉·亨利·西沃(1801—1872年),美國政治家,曾任紐約州長,州參議員。

內戰前夕,西沃有一天參加了民眾集會。與會人員都在推測最近軍隊的秘密調動是怎麼回事。一位婦女注意到了他的沉默,便挑戰似地問他:“州長先生,你對這個問題怎麼想?你能猜測一下部隊大概會往哪兒開嗎?”

西沃微笑著說:“夫人,假如我不知道內情的話,我早就把我的猜測告訴您了。”

失手的原因

美國共和黨創始人之一、反對奴隸製的領袖人物馬塞勒斯·克萊(1810—1903年)是一位思想激烈、信仰堅定的政治家。在內戰期間,他始終效忠於聯邦,經常與反對聯邦的肯塔基人決鬥。

不過,雖然克萊有百步穿楊的好槍法,但在與肯塔基人的初次決鬥中卻失了手。按規定他和對方各自對開三槍,但雙方均未打中對方。

事後有人問克萊,平時能在十步之外,五槍三中懸掛著的繩子,為什麼此次沒打中,克萊解釋說“繩子是不會長出一隻手來,手裏又握一把槍的。”

兩回事

在芝加哥市議會選舉期間,一個參加競選的政客向食品商道:“我可以指望你的支持嗎?”

“啊,很對不起,我已經答應支持別的候選人了。”

“噯,這好辦。”政客笑道:“在政治上答應和實行是兩回事。”

“那麼,先生。”食品商友好地說,“我很高興地答應你。”

顯然是新手

美國人甲:“聽說你們州長當選了?”

美國人乙:“你會不知道,我們美國人對政客隻有一句評語。”

“怎麼說的?”

“如果說一個政客是正直的話,那麼,他顯然是個新手。”

不需要騙了

政客對妻子說:

——你應該祝賀我,我被選上了!

——你不是在騙我吧?

——不,親愛的,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兒子會做政客

威爾遜先生決定做個小試驗,看看兒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在桌上放了三樣東西;一張10元的鈔票——代表銀行家;一本嶄新的聖經——代表教士;還有一瓶威士忌——代表二流子。然後,他躲在窗簾後麵偷看。

兒子吹著口哨進來了,一眼看見桌上的東西,連忙四下張望,證實室內無人後,先把錢對著亮處照了照,然後翻了翻新聖經,接著打開瓶塞聞了一下,隨即敏捷地一把抄起三樣東西,把錢塞進口袋,把酒瓶掖在胳肢窩下,兩手捧住聖經,吹著口哨走了。

威爾遜不禁驚呼:“天哪!他要做政客了!”

蘇格拉底論“正”與“不正”

古希臘大哲學家、雄辯家蘇格拉底與歐西德曾經有過如下一段辯論。

歐:我所做的事,沒有不正的。

蘇:那麼,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嗎?

歐:能。

蘇:虛偽是“正”還是“不正”?

歐:不正。

蘇:偷盜呢?

歐:不正。

蘇:侮辱他人呢?

歐:不正。

蘇:克敵而侮辱敵人,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誘敵而竊敵物,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方才說侮辱他人和偷盜都是“不正”,現在為何又言“正”?

歐:以前是對友,現在是對敵。

蘇:假如有一將軍見其軍隊士氣低落,不能作戰,他便欺騙士兵,說:“救兵將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獲全勝。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小孩生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的朋友因神經病欲取刀自殺,你將他的刀偷去了。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說“不正”隻可對敵,不可對友,何以現在又可以對友呢?

歐:蘇格拉底,我不能答你了。

【賞析】

蘇格拉底不愧是論辯高手。本來,一件事“正”與“不正”不能簡單地以是否“虛偽”、“盜竊”、“侮辱”來衡量,也不能簡單地以是對敵還是對友來衡量,而應具體地分析行為主體的動機與結果。但蘇格拉底並沒有從理論上分析這些,而是通過問話,使歐西德一次次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讓他自己認錯。

古希臘詭辯家的故事

古希臘詭辨學家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位埃及婦女,看到自己的在尼羅河畔玩耍的孩子被鱷魚抓住,就請求鱷魚把孩子歸還給她。鱷魚說:“如果你猜對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歸還給你。”婦女說:“我猜你不想把孩子歸還給我。”鱷魚說:“如果你猜得對,則根據你說話的內容,我不把孩子歸還給你;如果你猜得不對,則根據約定的條件,我不把孩子歸還給你。所以不管你猜得對還是不對,我都不把孩子歸還給你。”婦女反駁說:“如果我猜得對,則根據約定的條件,你把孩子歸還給我;如果我猜得不對,則根據我說話的內容,你把孩子歸還給我。所以不管我猜得對還是不對,你都得把孩子歸還給我。”

【賞析】

在這則寓言論辯中,鱷魚用一個不合邏輯的二難推理來難為婦女,婦女也用一相相反的同樣不合邏輯的二難推理來回敬鱷魚。這種反駁方法實在巧妙。

囚徒巧選死法免死罪

古希臘有個國王,一次想處死一批囚徒。那時候,處死囚徒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用繩絞死。

國王派劊子手向囚徒們宣布道:“國王陛下有令——讓你們任意挑選一種死法,你們可以任意說一句話——如果說的是真話,就絞死;如果說的是假話,就殺頭。”

這樣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可是,這批囚徒的命操在國王的手裏,反正是一死,也就顧不得多想,都很隨意地說一句話。結果,許多囚徒不是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就是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或者是因為說了一句不能馬上檢驗是真是假的話,被看成是說假話而砍了頭;

或者是因為講不出話來而被當成說真話而絞死。

國王看到他們一個個被處死,很開心。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個很聰明的人。當輪到他來選擇處死方法時,他忽然巧妙地對國王說:

“你們要砍我的頭!”

國王一聽,感到好為難: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話是真話,而說真話是要被絞死的;但是如果要絞死他,那麼他說的“要砍我的頭”便成了假話,而假話又是應該被砍頭的,但他卻說的又不是假話。他的話既不是真話,又不是假話,也就既不能絞死,又不能砍頭。

國王隻能揮揮手說:“那隻好放他一條生路了。”

國王那條奇怪的法令也就馬上廢除了。

【賞析】

囚徒的話“你們要砍我的頭”使國王陷入了二難境地: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是真話,按規定該絞死;如果絞死他,那麼他說的“你們要砍我的頭”就成了假話,按規定是該砍頭的。所以這句話使國王既不能砍他的頭,也不能絞死他,隻好放他一條生路。

將軍與貴族論出身

古羅馬有一位名將,出身貧寒。有一次在酒會上倍受讚美,因此引起一句貴族子弟的嫉妒。

他對將軍不齒地說:“將軍有什麼了不起,你的父親隻是個鞋匠罷了!”

“不錯,家父隻是一名工匠,”將軍從容不迫地答道,“可是,我家的榮耀從我開始,你家的榮華富貴卻到你結束!”

【賞析】

將軍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先承認自己的出身不好,接著話鋒一轉,給了貴族子弟以致命的打擊。

麥啟士德巧打比方免中計

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啟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把麥啟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啟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智慧過人,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啟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心理說:“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啟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聰明的麥啟士德一聽此話,就知道國王在耍弄陰謀詭計,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貶低另外兩方,說不定會中他的圈套。這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個圈子再說。他想了一會,沉著地說:“陛下所提的這個宗教問題,真是太有意義啦!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許我講完那個故事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美妙的答案。”

國王點點頭說:“那您請講。”

麥啟士德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裏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特別有一隻稀世珍寶,是一隻閃爍著異彩的戒指,價值連城,富翁特別珍愛。臨終前,他在遺囑上寫道: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餘的子女都要尊他為一家之長,囑咐後代要永久地保存好這個傳家寶,不能讓他落到外人的手裏。

得到這戒指的子子孫孫,都用同樣的方法立遺囑教後代們遵守,誰得到戒指誰便是一家之長。後來,這戒指傳到某個後代手裏,他有三個兒子,個個受到他的鍾愛。在臨終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傳給誰。當時,三個兒子都向他請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辦法,隻得私下裏請來一個身懷絕技的匠人,仿造兩隻戒指。私下裏分別傳給了三個兒子。這下可好,待父親一閉眼,三個兒子都拿出戒指作為憑證,要求以家長的名義繼承產業,可是誰也分辨不出哪隻是真品。於是,究竟誰應該做真正的家長的問題,直到現在還無法解決。

麥啟士德講完故事後,微笑地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賜給三種民族的三種信仰,難道不是跟這個情形一樣嗎?你問我哪一種才算正宗,其實,大家都以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們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以為自己是天父真正的繼承人。這個問題之難以解決,就像是那三隻戒指一樣,實在叫人無法正確判斷。陛下您說對嗎?”

【賞析】

麥啟士德是猶太人,肯定相信猶太教是正宗,但他不能這樣說,那正中了國王的圈套。麥巧妙地以故事打了一個比方,以此說明這個問題是“實在叫人無法正確判斷”的。

教學司事巧答國王成牧師

從前,挪威有個盛氣淩人的牧師,不管什麼時候,他看見公路上有人驅車向他駛來,他就在遙遠的地方耀武揚威地叫道:“快離開公路,牧師來了!”有一次,他對著國王的馬車這麼喊叫。國王可不聽他那一套,照舊一直驅車向前。於是就這一次,牧師不得不把他的馬轉向路邊。

一輛豪華馬車駛近牧師身旁,國王從窗口探出腦袋喝道:“我是國王,明天你要到朝廷來一趟。我將向你提出三個問題,假如你回答不上來,你就要失掉你的僧袍和硬領,這是對你的驕傲的懲罰。”

牧師垂頭喪氣地回到教堂。盡管這位牧師一向善於咆哮和吼叫,可是回答問題卻是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他找到頭腦一向聰明的教堂司事,低聲下氣地向地位比他低的教堂司事請求。

教堂司事問:“高貴的牧師先生,您幹嘛要我代替您去?”牧師愁眉苦臉地說:“一個傻瓜能問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出來。何況他是個國王呢。您比我聰明,所以我隻能拜托您了。”

教堂司事微笑著接受了牧師的請求。他穿著牧師的僧袍,戴著硬領,來到國王的王宮裏。

國王在外麵遊廊中接見了他,說:“現在,我有三道難題要你解答——第一,海有多深?快回答!”

教堂司事答道:“陛下,在海裏投一塊石子,海的深度正是石子從水麵到海底的深度。”

“好。”國王說,“但是,再告訴我,騎馬繞地球一圈需要多長時間?”

“陛下騎馬繞地球,隻要從太陽升起時上馬,24小時就又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正好繞地球一圈。”

“那麼,天地之間有多長的距離?”

天地間相距是十二萬九千八百七十二公裏六米五分米四百厘米三毫米,不信可以去測量。”

國王笑哈哈地說:“牧師的學識真淵博啊!”

教堂司事說:“您弄錯了,我不是牧師,我是教堂司事。”

“啊哈!那麼你回家去吧!”國王說,“讓你做牧師,讓牧師當教堂司事!”

於是,就這樣辦了!

【賞析】

對於國王的三個問題,教堂司事是回答不了的,但又不能不回答,司事隻好“回答”。他的“回答”實際上沒有回答,但國王卻無法挑出毛病來。特別是第三個問題,天地間的距離是誰也不知道,誰也無法測量的,但司事卻回答了一個精確到毫米的數字,國王明知不對,但由於誰也無法測量,隻好承認是對的。由此可見司事的機智與善辯。

西特努賽戲弄眾大臣

從前,在泰國有個叫西特努賽的人在皇宮做官。一天上朝之前,他對每個官員說:我可以洞察你們的內心,你們心裏想什麼,我全都知道,不信咱們打賭!”官員們雖知西特努賽足智多謀,但絕不相信他會聰明到這種程度,他們想讓他在皇帝麵前出醜,於是一致同意以一兩銀子為賭注,與他打賭。皇帝也認為西特努賽必輸無疑。打賭以後,西特努賽不急不慢地說:“在座的諸位大人心裏想什麼,我心裏全知道。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堅定,我們整個一生都要忠於皇上,永不背叛、謀反。諸位大人是不是這樣想的?哪位不是,請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