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視角方向
大街上熙來攘往,川流不息,這時若讓你去聽那其中的腳步聲,你會煩躁地答到:“那不過是一片喧鬧而已。”
換一種場景,一個人獨自坐在家中,室外的走廊上突然響起了腳步聲,在寂靜之中這聲音似乎特別有吸引力,如果這聲音是你所熟悉的,是親人的,你可能會生出一種親切的感覺。但如果這腳步聲是陌生的,你該作何想?也許會說不關心,也許會因盜賊公然入室的傳聞而心驚膽戰。
不同的場景下,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或立場去看待一樣事物的差別是極明顯的,產生這種差別的關鍵因素是你的立場或態度的本身。因此,個人處事時,給自己找準一個立場和角度是極重要的。
換句話說,人生的意義不是外物強加的,它僅是我們的精神活動的結果,是一種認知聽態度。生病對你絕非樂事,而藥店老板卻不這麼認為。當一個遭遇不幸時,若能轉變一下認識態度,改變習慣的定式認識,其結果可能會截然相反。這也是生活中有人得了絕症後以樂觀的態度待之而戰勝病魔,而有人則悲觀失望加速死亡的原因。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隻有不斷地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不斷地走向人生的更高峰。世界的真麵目是我們的認知無法完全透視的,我們隻有以更多層次的個人認知去加以剖析。
提出重新校正看問題的角度,主要意義在於通過這一轉變來將個人的低穀狀態轉化為峰巔心境。完成這一轉變有兩種方法:轉移式轉變和意念式轉變。
轉移式轉變是將事物的兩麵分開,選其正的一方麵,舍棄反的一方麵,即發現他人的人優點來替代缺點。古時管鮑之交可謂此方式的典型例證。
管仲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謀士,但其為人卻不怎麼樣,可以說是有點道德敗壞。鮑叔乃一國之宰相,他看中的是管仲的才能,對於其為人的缺點很是能忍得下。真可謂是用其七分才能,忍其三分為人。
當一個態度的重點轉移到對方的優點上時,會覺得這個人還不錯,挺能幹的。許多公司裏都有一些恃才放曠之人,這些人平時言語充滿了刺,但並非胡言亂語,其言論之中有許多是真才實料的內容。這時的公司領導如果隻看到這個人滿耳是刺,忽略了其才能出類拔萃的一麵,就會犯了錯誤,讓人才不得其用,白白地浪費了或是跑掉了。
並且一些偉大的發現,恰是一種由“無用”到“有用”的態度轉換。若幹年前,石油是一種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無用廢物,而今日,它卻與我們的生活完全地融在一起。很多年前,木屑的堆積使得鋸木廠一籌莫展,而有智者卻發現此物若與膠水相和,再用壓製工藝處理後,可得到一種新的材料。
由此可見,換一個態度,將角度調整一下,你會得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意念式轉變則是對已有狀況加上新的意義。如一位將軍在領兵受阻後,告訴士兵:“我們並未撤退,隻是換了一下前進的方向。”此語給全軍將士帶來了勇氣,以致反敗為勝。再如,若你有一個平日少言寡語的孩子,可能會讓你十分苦惱,但如果你認為少言寡語實在是一種懂事的表現,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意念轉變的另一種方式是一種假想法。當你的對麵坐著一位令你十分討厭的人,且對你亂吹亂侃時,你不妨假設此人是你最喜歡的人,將這種情境置換成你坐在某一風景優美,空氣新鮮的世外仙境,如此等等,則可使你在對待事物時,找到新的意義,受到積極向上的動力。
有報載名為“可看見一切的男孩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為克爾溫的男孩,他能上學,能打籃球,能騎腳踏車,幾乎能做所有孩子們能做的事,但是眼睛卻是失明的。
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怎麼能如此堅強?這裏又講了孩子的母親,這位偉大的母親這樣教育他的孩子。
“你並不倒楣,上帝把你交給了我,孩子,我在你身上進行一個特別的計劃。隻要你將手代替了眼睛,任何事你都能做到。”
就這樣,孩子開始用手“看”世界的計劃,在耳的協助下,他終於走進了“複明”的空間,能“看見了”萬物。
像克爾溫這樣的盲人,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為了幫助他們,每個人都應學習克爾溫的母親,校正一下他們自問題的角度,重新找到生命的支點。
現在讓我們停一下,你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在過去的時光中所做的錯事,向深一層去想,你是否在犯錯的背後得到教訓和啟示?如果你對所做的錯事隻是念念不忘,而無升華的領悟,接受其中的教訓,則不妨在對自己的所做所為來一個重新定位角度。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主宰,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主宰你的人,創造新生全在你自己。
對下列情況來一個思量:
1.我常被老板罵;
2.所得稅有點高,今年我竟比去年多交了3000元。
3.同事的生日,我卻沒錢買禮物。
4.我常功虧一簣,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換一種態度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