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默契
曾記得羅曼羅蘭說過:朋友,是能了解你啟發你的人。
想想你同別人心有靈犀的時刻,你會覺得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使你們達到心靈的共鳴。
其實,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是對某一種顏色、某一種運動如足球有共同的觀點,甚至你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存在驚人的相似,隻是你們由於話逢知己萬句少,忙於傾心交談,而尚未注意而已。我們常說愛使他們的心靈撞出火花,其實這隻不過是心靈契合的白熱化階段,當然這種情況多發生異性之間,且異性之間更容易契合,因為異性之間心理存在著某種互補性,也就是所謂的異性相吸。
現代人需要的不是單槍匹馬個人英雄主義,而是需要團體的合作的精神。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你隻有和主事人之間的建立一種同舟共濟的關係,才能共同不分彼此地開發各種人力資源。
由此可見,默契的潛在力量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重要才能之一。人有了這種默契的潛在能力後,無論是從事工作或擔任親情角色,都能給人以容易親近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人常因人際關係而陷入困境之中,大有不堪應付的趨勢,其實,隻要你想到自己尚有潛在的默契力,而且別人也同樣具有此種能力,那麼你就以走入人群之中,找到性情相投的人,從而感到生活是一個樂融融的美妙存在。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亦正是這個道理。當我們與自己觀點相近,習氣相似的人在一起時,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同時又為彼此間的殊微差異而怦然心動,這就是一種默契,而那種見麵如仇人,說三句吵四句的人是永遠無法體驗此種情趣的。
人與人之間因差異而生出衝突,衝突又加大差異的距離,在缺乏默契配合力的前提下,人們一走入此怪圈就難以自拔,由此而生出小到待人接物,大至國事接觸的種種矛盾來。如果人們總以一種敵視的態度去看待對方,不願與人溝通,這種矛盾將愈演愈烈,後果是難以預測的。
怎樣才能打破僵局,建立默契關係呢?
林肯曾如是說:
“要想別人聽從你,先讓他相信你是他真誠的朋友。”
這話中的道理極簡明,若換句話說,隻要你在與人相處時,能夠先將差異放起來,用各種訴求手段讓對方明白你的性格之中存在與其相合的默契力,仇人也會變成朋友。
也許你有過這種經曆,兒時,每每母親在呼喊你時,其話語的包含意義中,言語表達力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而與之相配合的表情、動作語言則將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含義給表達出來了。
看滑稽演員表演時,同樣並不是完全被其語言征服,而是那些語言加上動作的配合後才顯得出神入化,讓人捧腹大笑。
因此,在人與相處時,隻注意話語內容是夠的,動作言語也應該注意運用。人稱催眠魔術師的醫生愛科博士,在為人醫療時,用摹仿他人的言談舉止、呼吸方式,很快就能將人送入夢鄉。因為他在這一過程中已將語言與神態兩方麵的內容合諧地融在一起,與他人進入了完全默契的狀態。
但是,想做到動作配合語言的完全一體化絕非易事,因為語言是下意識的有意活動,而動作來得卻十分直接,要想模仿別人的動作達到十分自然的程度,非潛心捉摸,則難有成效。
具體說來,在模仿的實際過程中,如若能堅持以下原則,則時行起來就簡單多了。
第一,要反複練習。“隻要功夫深,鐵杆磨成針”,反複練習是做事的第一要訣。
第二,先從語言模仿入手,而後由易到難,則簡而繁。
第三,讓視覺、聽覺和觸覺三者同時參戰,在觀察力的協助下,進入與別人的步調相同的模仿狀態。
醫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和生理結構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搞清楚這種內在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去完成要模仿的任務。
在前麵的第八章裏,我們曾對人作了大致的分類:
視覺直感型人,說話速度快,音調較高,呼吸短促有力,常使用聳肩伸頸的動作。
聽覺領悟人,說話速度在快慢之間,音調輕柔,呼吸均勻,好用側耳垂肩的動作。
觸覺感受型的人,說話速度遲緩,音調低沉,喜歡停頓,身體語言豐富多采。
這三種類型的人走入生活中,對事物的描述則各顯不同風格,我們應該細心留意一下其行動表現,並作出相應的對策。這樣去模仿起來就容易多了。
但在你的腦海中應有此三種人的大致模型。並能在下意識的狀態下將它們控製起來加以使用。
以安東尼奧親身體驗為例,讓你感受一下具體的技法。有一天,安東尼奧公事已畢,有了點閑暇,驅車抵紐約,想放鬆一下。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周圍人來人往,心中感受頗多,尤其引安東尼奧注意的是近旁坐著的一位老人。習慣了模仿別人的安東尼奧,在那一刻心有所動,自然而然地就模仿起那位老人的動作來。手腳所放的位置竟與老人一般無二,頭的動作也竟一模一樣,時站起看天,時低下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