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的語言表達
在你的生命曆程裏,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有一次談話令你終身難忘,跟你談話的也許是你的父母、親朋好友或許老師、同學,也許是一位素不相識的人。然而,就是這些人中某一個的一席談話,令你深受感動,如醍醐灌頂一般醒悟人生,直到生命之旅走到盡頭時這一席談話仍然念念不忘。凱普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最有用的靈丹妙藥是語言。”其實,每一個人對語言的神奇都是深有感觸的。
格利得和卜得林曾對成功者做過調查,結果表明靈活的溝通手段,在成功者那兒,快速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並以自己的方式作出明確地表達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成功者知道如何將精力用在刀刃上,格利得和卜得利也從對一些知名的心理谘詢中心的調查發現:優秀的心理醫生都有類似的行業用語,而正是這簡潔的三言兩語,往往正擊中患者的心扉,才能在一兩個療程中便掃清谘詢者的心理上的陰霾。這也正是中國有句“庸醫誤人”的絕妙翻版吧!
博聞強識者也許不會對上麵的調查大驚小怪,他們會說地圖所顯示的也並非是顯示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呀!誠然,即使柯達和富士公司,哪一個又敢說能具體而微妙地表現事物的本來麵目,代表當代生物技術之類端水平的克隆技術,也無法克隆思想,何況內容豐富的語言呢?有時我們自以為說的已易為人懂,但卻往往被人誤解,這也就是通常的一種語病——歧義。橋紙歐維耳曾指出,語言和思想是相得益彰的。
在這裏,我們要去學習一些傳遞信息的工具,使你言簡意賅。我們應該明白:所說的每一句話,既可能溝通感情,也可能造成障礙。
怎麼做,才能從別人那裏有求必應呢?安東尼奧認為關鍵在於“求”的訣竅。
我們是讓你如何輕鬆地提出要求,進而達到目的,而不是讓你在別人麵前搖尾乞憐、燒香拜佛,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博得別人的同情,為得到的嗟來之食沾沾自喜。當然,凡事都要有原則。
首先,目的要明確。求人之前要先給所要的東西,作個多維的立體想象,然後把你的理想王國娓娓道來。這正如一則征婚啟事,你要把理想中的他(她)描述一番:是高大英俊,還是忠厚可靠?是嬌小漂亮,還是賢惠典雅?隻有這樣才能對號入座,也免得自惹麻煩,徒增煩惱。
其次,目標要找準。光有明確的目的還遠不夠,你還必須找對人,否則,盡管你的目的完善,但你所找的人無能為力,或是有種陰暗心理的,反而會使你進退維穀,處境尷尬。譬如說吧,你第一次搞推銷,你就要找那些搞過推銷並取得成功的人士,而最好不要找那些產品製造商,因為他們往往使你產生一種眼高手低的錯覺,使你在推銷時往往不知所措。但要注意一點,和這些成功人士交談,千萬別低三下四,必要的謙遜是肯定的,但過分的低估自己,會助長成功者優越感中的驕傲成分,從而輕視你,僅和你說一些毛毛門道,表麵文章。
再次,要使被求者明白可以利益均沾。正如邱吉爾所說,沒有永久的朋友,隻有永久的利益。這一外交原則也同樣適用於求人。利益的驅動,使人意識到你值得幫助,這正如投資領域的回報一樣,你要盡量使你的回報誘人,且不是虛無縹緲的。當然,這種利益也並非是僅表現為物質、金錢,往往情感、智力方麵的更具魅力和持久性,因為,精神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最後,要持之以恒地要求。信心是成功的保證,很難相信一個自暴自棄的人,如何用種種美麗動聽的語言打聽別人。這要求你的信心要一融入你的氣質,而這種似乎與生俱來的氣質,折服別人,認為你是可造之材。相信你能青雲直上,而且能源泉相報他之滴水之恩。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有時不但遵守這些遊戲規則,而且做得無可挑剔:求的具體,對象合適,所求也是互惠互利,態度也是不卑不亢,可往往就是事倍功半,離所求相差甚遠。這就要求我們用“撒手鐧”,不斷重複,以多種方式表達你的要求。必定公式告訴我們:必須養成能探知結果的敏銳感和變通的能力。有求必有應隻是社會服務機構所作的承諾,而你必須明白,所得沒有為民服務的義務,在你不厭其煩的要求下,別人能耐心聽你陳述,已經是你的幸運,因為這至少使你有了難得的機會。
但是,我們很快就有信息反饋:很多人束手無策,麵對具體要求不知如何開口,這也是一些人失敗的原因,歸根到底是沒有明確的傳遞信息。例如對“人”這個概念的闡述,柏拉圖定義人是對有雙腳直立行走的動物,結果被其學生拿一隻雞加以諷嘲;歐佩斯認為人是自然界一切精華的彙集,也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空中樓閣之感;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質是與存在原則一致的生命本能;馬克思則認為人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結合。而對於同樣的問題,一些人卻陷入了人為何物的唯心低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