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得到一個啟示,即使你隻有一點點或全然沒有任何背景概念且情況不樂觀時,隻要你能找出有成就之人的特殊要領並複製一番,就能在你原先可能花費的更短時間內,達成類似的效果。
最為簡單的心略,應屬運動員常用的那種。如果你想成為一位棒球高手,就得先觀察他嫻熟的技術(Ve),並做相同的動作(Ke),直到了然於心(Ki)。並且,你還得在內心設定一個棒球好手的形象(Vi),而這個好手就是你,不過你還得像觀賞電視般地欣賞你自己正以行家的身手在打棒球,這就是前邊談到的冷眼旁觀式的視覺。接下來,你得把自己溶入自己設定的形象中去,即身臨其境,僅是精確地體會那位你正在模仿的專家一舉一動(Ki),並且多次練習,直到物我兩忘,徹底學會為止。這樣,你就為自己建立起一套特別的神經心略,讓你的動作達到最佳水準,(Ke)也就隨之出現了。
這套心略的順序應為:Ve—Ke—Ki—Vi—Ki—Ke。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套心理施行序列(心序),僅是上百種模仿他人的方式之一。它本無對錯之分,隻是有無效果之別。很顯然,隻要你對於某種人成就的資料擁有的越多、越精確,就越能達到和他相同的結果。不過在理論上,要模仿某人,你就是同樣模仿他的內心體驗、信念係統以及基本的心序,否則你隻是在模仿他的肢體動作。
不同的心略及心序所產生的結果,其差異性應相當明顯。這就涉及到一個極其複雜的“教與學”的問題。為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同樣的教學,有的人學得好,有的人卻學不好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兩點:我們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教材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誘導方法;其二,對學員的學習方式沒有正確的把握。中國有句古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你對你的學員的學習方式都不了解,何談指導?
上麵所談及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的“專利”,在其他諸多領域裏,也普遍存在。影響其結果的因素很多,好工具的使用不當,錯誤的方法,施行順序不正確,都會造成錯誤的結果;相反,正確地運用這諸多因素,其成就卻是驚人的。這就是成功的心略,假如你是一名售貨員,你了解顧客的購物心理,對你恐怕更好吧!相信你的效益一定可觀。當你遇到一位觸覺型的顧客,而他所要買的是一輛小轎車,你隻要懂得購買心略,定會讓他坐上小車,讓他撫摸車內的每一部分,想象在開闊大路上風馳電掣的感覺。假如他屬視覺型,你得從顏色、線條以及其他次感元談起,便很合他的味口。結果不難想見,車賣出去了。任何事物發展,必然有規律可循,人作為這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因素,隻要他掌握了這規律,必然會找到最佳的心略,來完成他所幹的事業,從而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心略的重要性。
當然,你會說,“你說的完全正確,而且非常運人,但如果我能看透別人,知道別人的想法,那簡直太美妙了,可惜的是,我沒有那種本事。”事實你說的也不無道理,但是你是否明白,你之所以不能看透別人,知道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沒有投入,或許是因為你根本沒有去找,或者你尋找的門路不對。
隻要你找準了門路,同時你還具備信心和勇氣,令身心投入其中,你所追求的定然會呈現在你麵前。人的一生中除了追求愛情,幸福,還是悉心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人存在價值的外在體現,就是事業的成功。值得為此付出的太多太多,如果你想擁有自己的一片蔚藍的天空,不妨用心為它付出、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