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遺產
人們通常認為,科幻小說源自1816年夏季,一群英國貴族因天氣不好而被困在阿爾卑斯山中,為供消遣而寫的那個故事。
當時,瑪麗·雪萊及其丈夫——詩人伯西·雪萊和包括拜倫勳爵在內的一群朋友,出門徒步旅行,途中被風雪圍困,百無聊賴中,各自講起了記憶中的鬼怪故事。有人提議,如果每人試著創作一篇恐怖故事,則一定更有趣。就這樣,瑪麗寫出《弗蘭肯斯坦》。
許多評論家認為,《弗蘭肯斯坦》實際上隻是一篇恐怖故事,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幻小說。然而,他們忘記了這篇作品的創作年代。與歐洲上流社會的一部分人一樣,瑪麗·雪萊對“伏特(VOLTA)”及其他與電有關的新發現很感興趣。那時,尚無人能夠理解這一奇怪現象或意識到它的潛在威力,而瑪麗·雪萊卻以此為素材,寫出了自己著名的故事,這正是科幻小說創作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在隨後的100年中,科幻小說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但始終沒有離開在既成事實科學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想象這個中心。19世紀晚期,全球掀起了科學發明的巨大浪潮,科幻小說因此備受矚目。直到此時,它才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
在歐洲與美國,這一世紀交替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的時期。在藝術與科學領域,人們的觀點也日趨多元化。從19世紀刀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這短短50年中,單是繪畫就由現實主義過渡到後印象主義,最後發展到德國的表現主義。音樂也擺脫了肖邦、門德爾鬆及其他人的浪漫主義影響,演變為勳伯格式的隨意與馬勒、肖斯塔科維奇式的隱喻。與此同時,科學也由牛頓物理學通向了量子論與相對論。
這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造就了一批科幻小說創作先驅,其中包括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愛德華·貝拉米、埃德加·萊斯·巴勒斯與法國人儒勒·凡爾納。
巴勒斯首先以其作品,如《火星少女朱維亞》(1920年)、《火星人》(1922年)及《金星上的海盜船》,掀起了星際神話的熱浪,而E.E.史密斯等人正是以此為跳板進一步想象出了帝國與銀河係的曆險,這才最終導致了阿西莫夫、亨納斯、範·沃格特與阿瑟·C·克拉克等作家的誕生。在同時代的作家中,唯有巴勒斯才可謂是“黃金時代”空間劇的鼻祖。
如果巴勒斯的科幻小說隻是莽漢式的一種探險,那麼英國作家H.G.威爾斯的作品則有一定的深度。當巴勒斯在嘩眾取寵時,威爾斯已開始嚴肅地看待科幻小說寫作,給予了它應有的重視,團此,其作品受歡迎的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位科幻作家。
威爾斯對科幻小說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兼顧科學精確性與合理性的同時,發揮了講故事的卓越天才。阿西莫夫後來意識到,這是科幻小說創作中一種極為重要的技巧。
威爾斯共創作了九部科幻長篇小說,其中最重要的有:《時間機器》(1895年)、《莫羅醫生之島》(1896年)、《隱身人》(1897年)與《星際戰爭》(1889年)。小艾薩克在父親店裏幫忙時就已遍讀了這些書。20世紀30年代初,當阿西莫夫從當地圖書館每次隻能借兩本書看時,威爾斯已是文壇上一位有聲望的人物。盡管威爾斯的書不在必讀之列,但父親並沒有對艾薩克多加幹涉。
本世紀的頭20年是科學普及的鼎盛時期。世紀之初,工程與技術的發展掀起了大西洋西岸的科學熱。懷特兄弟造出了第一架飛機,愛迪生因其發明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世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通俗文學必須反映這些變化,並以此為基礎發展自己。對於住在布魯克林單調無味的後街上工人家的孩子來說,流行雜誌可以使他們避開現實,進人外星人的世界。在那兒,他們個個都成了星際戰艦的指揮官。
這些10美分一本的廉價雜誌,最初發表的都是西部探險或其他地方的冒險故事。雨果·傑恩斯伯格開創了在這些雜誌上刊登科幻故事的曆史,當時科幻故事尚未得到正名。圍繞傑恩斯伯格對科幻小說的貢獻這一問題,至今仍有許多爭議。許多書迷奉他為“科幻小說之父”,但一些人卻認為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至少受人尊敬的科幻小說家兼評論家布萊恩·艾爾迪斯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傑恩斯伯格不僅使科幻小說演變成了幼稚的空間劇,還阻礙了歐洲科幻小說的發展,若不是他的妨礙,歐洲科幻小說創作在威爾斯那樣的文壇領袖帶領下,早就繁榮起來了。
1911年,傑恩斯伯格隻是一本名為《現代電子》雜誌的編輯,這是當時典型的一種流行的非小說類作品(NON-FICTION)出版物。不管傑恩斯伯格有什麼錯,他很有膽量,這點是不可否認的。他決定在雜誌上連載自己的一篇故事,並且起了個動聽的名字——《拉爾夫124C41+:2660年的浪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