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真 為百姓奔忙的貼心人
形象
作者:董穎
她沒有用筆書寫宏篇巨著,卻在居民中傳遞著真心為民的不朽口碑
一位年近70的老人能做些什麼?安享晚年,含飴弄孫……或許還有另一種選擇——造福一地百姓。
王文真,濟寧市精神殘疾協會主席,山東省殘聯第六屆代表,鄒城市西關社區居委會主任。在基層工作了半個世紀的她,如今還在為西關百姓的幸福生活忙碌、奔走。
敢想敢幹
西關社區位於鄒城西部,居住著回、漢兩個民族,總人口21680人,為這2萬多人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操心的正是今年虛齡70歲的王文真。
王文真的辦公室牆上掛滿了多年來的工作合影,每五年一次的全國殘聯大會,王文真參加了三屆,擔任了全國殘聯大會主席團委員、親友協會主席,同近三屆國家主席分別留有合影。“我18歲入黨,1962年參加工作,如今都50多年了。”交談中,王文真言語平實真誠,不時拍拍你的手,一個和藹的社區服務者的形象直入人心。
但是,不要認為王文真的工作就隻有春風化雨這一麵,“敢想敢做、狠抓實事”才是她區別於一般社區工作者的最大特點。自她擔任社區主任以來,西關的社區風貌和百姓的幸福指數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來到西關社區幼兒園,寬敞的教學樓,明亮的教室,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從各個教室傳來。見到王文真,孩子們團團圍上去,王文真笑得合不攏嘴,摸摸這個拍拍那個,一臉欣慰。與之一牆之隔的西關小學,50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現代氣派,配套設施完善,校園環境整潔優美。2004年6月,該校被命名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為了這座大樓的建成,王文真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旁人難以想象。那是1993年,當時的社區小學殘破不堪,社區決心建設一棟高標準、多功能的一流教學樓,居委會黨總支分工,由王文真具體負責。“在決定建樓的時候,社區連一塊錢的建樓款都沒有,而大樓建成需要資金300多萬元。”為此,王文真開始四處“化緣”。
礦務局、鄒縣電廠、火車站,鎮黨委、市委、教委、兗州鐵路段、濟南鐵路局……她跑遍了所有能夠想到的單位,有時一上午就要跑十多個單位,而當時她已是50歲的人了。
一次,與原西關小學的趙校長在濟南鐵路局尋求資金時,王文真的血壓突然高上來,在鐵路局傳達室躺了半個多小時。“從別人口袋要錢特別的難,光火車站我就去了無數趟,結果爭取到的資金隻有4999元。”
建設教學樓的360萬元資金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爭取來的,這其中包括各類捐獻、集資、撥款和讚助。王文真告訴記者,建設社區教學樓、她個人捐獻了5000元,是第一個交上的,當時用的準備給兒子買摩托車的錢。後來,王文真的事跡被拍成一部叫作《春雨》的電視劇,麵對“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司法調解三等功”、“全國慈善之星”、“山東省道德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十佳兵媽媽”、“山東省模範居委會主任”、“濟寧市優秀社區主任”、“濟寧市十佳社區服務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她從未居功自傲。
奉獻滿腔愛心
近幾年,為改善社區居民的居住環境,王文真主持居委會製定了文明路街建設計劃,對社區內的大小街巷進行了硬化,安裝了路燈,實施了亮化、美化、綠化、硬化、淨化工程……
為改善危房戶居住條件,她多方爭取啟動了全市第一個舊城改造工程——西關花園小區建設,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設計新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區竣工投入使用,居民喜遷新居。
馬上,媲美大城市自由市場的“鑫鐵西農貿市場”就要建成招商了。“以前賣蔬菜水果的都在路邊,環境亂也不好管理,影響交通。未來我們還要把市場側門通往小區的路打通,方便居民過來買菜。”
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2003年,王文真首先拿出上級獎勵自己的12萬元資金,又籌資200萬元,建起了一座高標準、設備齊全的老年養老院。每年的中秋和春節,她都給敬老院送去麵粉、花生油等生活用品,三十多年來不曾間斷。每遇到老人去世,王文真無論工作多忙,都會全程參加老人的喪事活動,送老人最後一程。記者與王文真來到養老院時,正趕上老人們吃晚飯,王文真仔細地看了飯菜情況,又挨屋跟老人們打招呼。每個人的情況,王文真都能詳細地向記者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