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真是個有心人,除了惦記老人和孩子,轄區內有多少殘疾人,他們的家庭狀況如何,都了如指掌。每一個殘疾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過她的關懷和照顧,關鍵時刻王文真總是伸出手扶一把、拉一把,引導他們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
在西關,王文真還有一個稱呼——兵媽媽。王文真愛軍、疼軍人是出了名的。在王文真的辦公桌上,有一張電話號碼表,上麵記錄的聯係對象中,軍人、軍屬、退伍軍人有400多位。每年,社區有多少退伍軍人要安置,新來的軍人配偶哪些要安排工作,軍人子女哪幾個到了入學工作年齡,王文真心裏都有一本賬。
為鼓勵現役軍人在部隊建功立業,王文真給在部隊立功受獎的戰士物資獎勵,協調開展退伍安置工作;將軍人、軍屬優待納入社區建設統一規劃;堅持社區建設與擁軍優屬兩手抓,將國防建設納入社區公民道德建設規範。逢年過節,王文真總會帶來米、麵、油等生活用品走訪慰問當地駐軍。
討厭麵子工程
與記者走在西關街道上,王文真如數家珍,“這裏的路麵是去年加硬過的”“這邊正在建經濟適用房”“這邊是正在建的養老院”……大事小事全在心裏。
“我最討厭那些麵子工程,光表麵看著好,實際上對老百姓一點用都沒有,我要做就做實事,能真正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改善的事兒。”多年的工作中,王文真盡心盡力,社區百姓誰家有事都願意找她。“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9點,不失閑兒。”提起自己的工作,王文真嗬嗬笑著說,“有時候都下班了,人家找到家裏去,想跟你嘮一嘮,那也要管。給人家解釋解釋,該照顧的就照顧,這不就是基層幹部的事兒嘛,從婆婆媽媽到城市建設。”在王文真心目中,好的基層幹部就是要為老百姓幹實事,否則“人家不信你、不認你”。
王文真是個孤兒,11歲失去母親,13歲失去父親,她靠一雙手拉扯弟弟長大成人。婚後,王文真的大兒子因腦缺氧而造成終身殘疾。因此,王文真對五保戶、窮人、殘疾人非常理解、同情,“因為我自己親身體會過,讓人看不起是什麼滋味。”
如今70高齡的王文真也想過,“歇一歇吧,別幹了”,但是為百姓謀福利的願望卻停不下來。這不,馬上要大力推進的垃圾分離處理項目,又讓原本計劃退休的王文真打起精神來。
“把垃圾分類處理成有機肥料,這是好事兒,是給後代造福的事兒。”該項目由鄒城市市長簽字,交給分管市長考察落實,鄒城116萬居民,每天產多少垃圾,這個項目不僅保護環境,還能防止地下水汙染,讓老百姓喝上健康水。”
近幾年,王文真在發力加快西關改革的步伐,多個大項目同時啟動:西關社區跟民政局合建的福利院、殘疾人福利中心、康複中心、救災物資倉庫、軍轉幹部家屬樓等6個項目正在建設,建造一座綜合性服務大樓,投資1.5億;龍山家園一期已入住5年,二期馬上開建,這是棚戶區改造的重點項目……
雖是隻讀過3年書的老太太,王文真卻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路:“前麵提到的那些社區福利項目的開展,必須有經濟作保證。所以我們蓋服務性大樓,這個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同時,舊城改造能掙錢,開發公司能掙錢,社區的幾個商場能掙錢……”在資金的保障下,幾年來王文真相繼推進了路燈、路麵硬化、飲用水、菜市場等便民項目的改造,西關社區的麵貌已經煥然一新。
很多媒體報道過王文真的事跡,但是百聞不如一見。當你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天連續工作超過10小時;當你看到西關正在建設的一個個民生項目;當你看到西關老人、孩子歡樂的笑臉……不由得發自內心地佩服:她沒有啟迪人生的偉大思想,卻有默默無聞的行動詮釋大愛無疆;她沒有用筆書寫宏篇巨著,卻在居民中傳遞著真心為民的不朽口碑;她沒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創造了出彩的人生。
責任編輯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