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幹部職工隊伍,既是保證服務質量的現實需要,也是客運段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要不唯學曆、不唯資曆、不唯身份,選一批有創新思想、有幹勁兒的年輕人充實到隊伍中”——陳波向全段傳遞了這樣的信號。這個思路源自當時的“老大難”列車——K257/8次。這趟車在當時運營裏程最長、經濟效益最好,職工很長時間沒有流動,人員年齡偏大,工作積極性不高,服務質量和路風建設在全段排名靠後。
“要大膽突破,引入活水,徹底治理”。在經過深思熟慮並得到上級領導大力支持後,陳波很快確定了“換血計劃”,在互聯網上發布招聘信息,通過各地勞務派遣公司向全社會招募素質優秀的新人。僅僅3天時間,報名人數就超過3000人。經過嚴格選拔,301名社招工隊伍初步組建完成,大專以上學曆的有105人。陳波趁熱打鐵,精心製定新職工培訓計劃,組織業務精湛的老職工“一對一”、“手把手”地教,使這支“新陣容”在短短5個月全部合格上崗,精神麵貌和服務質量煥然一新,至今這趟車一直保持著“零投訴”的記錄。
成功整頓K257/8次車隊,使陳波有了更足的信心和更大的目標。他的目光投向了客運段裏最基層的管理群體——列車長。一趟車開出去,列車長就是總指揮,負責車上一切事務,列車長選對了人,整列車的服務水平就能有保證。他組織製訂了《包頭客運段列車長日常培訓考試管理辦法》,建立了“競爭上崗、定期考試、尾數淘汰”的考試機製,麵向全段符合條件的職工公開招錄、通過考試擇優選拔列車長,並把在練功比武取得名次的業務尖子作為重點考核對象,建立“後備列車長”人才庫。這項舉措讓大家有了奔頭,職工學業務、爭先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責任感與榮譽感明顯增強。抗擊特大暴風雪的1815次列車的幹部和職工都是在這項機製引領下成長起來的。
解決了“文化”與“人”這兩項重要的問題,陳波有了幹事創業的家底。在他治下的3年,客運段快速發展。全段先後開行7趟新車,優化改變列車運行區段8趟、提高列車等級4趟,連通全國22個省、區和直轄市,是建段曆史上開行新車最多的時期。K89/90次、K263/4次、1483/4次連續多年被評為“紅旗列車”,由K257/8次“變身”的T283/4次列車被命名為“新草原列車”,6055/6次列車冠名為“民族和諧號”,L7915/6次列車冠名為“草原伊盛號”,精品列車集群效應初顯。
2010年,收獲滿滿的陳波,帶著組織的重托再次踏上新征程,到占全局運量三分之一的包頭車務段任段長。
他複製以往的成功經驗,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確立了“車行天下,憑安務實”的企業精神,“安全、暢通、高效”的運輸經營理念,“到每個車站都一樣讓您滿意”的服務理念,凝聚了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是陳波時常囑咐周圍同誌的一句話,對於他來講,安全是鐵路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他深入推行安全風險管理,實施安全目標控製,創新“三三二”安全風險控製流程,開創了安全生產長期穩定的局麵。在他任內,車務段實現安全生產1021天,是近五年最好成績;全段29個車站中,有9個車站實現了安全生產一萬天。他在運輸經營上傾注了大量心力,建成了薩拉齊、公積阪、陶思浩萬噸裝車基地集群,2010年全段各項運輸經營指標均創曆史最高水平,成為呼鐵局運輸經營的“主通道、主戰場、主力軍”。他關心關注職工的切身利益,持續提高職工收入水平,2012年職工收入較2009年增長40%。他努力改善職工生產生活環境,任期內建成了白雲站人才培訓基地、畢克齊站段史教育基地、烏拉山樣板示範站,瓦窯壩站獲得“最美中間站”讚譽,使包頭車務段成為京包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貨運改革的大潮中托舉鐵路夢
鐵路貨運市場的“冷和熱”,曆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晴雨表”。然而,民航貨運業的發展,蜘蛛網式的高速公路建設,以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各類物流公司,已對鐵路貨運市場產生了衝擊,而這其中,由於各種曆史原因使然,手續繁瑣、效率低下、收費不規範等問題,更製約了鐵路貨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