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青春在鄂爾多斯盆地綻放
形象
作者:黃延兵
劉超和團隊遵循資料收集——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條技術發展之路,使大牛地這個低端市場產出了高端效益
地處鄂爾多斯與陝北交界,作為中石化華北分公司鄂北工區“兵家必爭”的主戰場,如今的大牛地氣田正轟轟烈烈地上演著一部群英薈萃、龍爭虎鬥的石油戰役。浩浩蕩蕩的石油大軍從四麵八方雲集這片昔日戰土,三普、五普、中原、中石化西部鑽井、勝利北方、江漢等多家鑽井公司的50多部鑽機摩拳擦掌、同場較量。
而就在這硝煙彌漫的鄂爾多斯盆地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卻率領著一支擁有“鋼鐵”意誌的“鐵軍”一路披荊斬棘,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在高手如雲的沙場上拚出一條“血路”。他,就是渤海鑽探鑽井四公司長慶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劉超。
自從這個公司三支鑽井隊2012年初進入該市場施工,麵對新市場、新環境、新挑戰,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鐵軍”精神,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接連創造了一係列不平凡的業績:當年進入鑽井第一梯隊、一年多時間創造了6個區塊鑽井新指標紀錄、1隊次奪得“十麵紅旗優勝單位”、2隊次獲得“六保六賽”先進單位、3支鑽井隊獲準甲方免檢。
初來乍到忙“淘金”
別看劉超是個標準的“八零後”,歲數不大但是資力可不淺,先後擔任過井隊技術員、工程師、副隊長、分公司工程技術管理中心副主任,在渤海鑽探他是青年技術帶頭人,在公司他是響當當的工程技術骨幹,可謂是技術素質和管理水平雙過硬的“兩麵手”。2012年長慶項目部調整領導班子,公司派他去擔任主管工程技術工作的常務副經理,正是看準了他的技術特長和那股子不服輸的韌勁。
去年初,隊伍進入大牛地市場,除了聽說過“大牛地”這個叫起來很響亮的名字以外,他對這個市場的其他情況一無所知。大牛地以施工4000-4500米水平井為主,地下有大段煤層、泥岩和礫石,施工難度和風險極大。為了盡快了解此市場的地層特點、施工重點和難點。劉超連續8天早出晚歸,通過找同學、拉老鄉動用方方麵麵的關係,先從甲方技術部門入手,了解本區塊施工速度快和出問題較多、施工速度特別慢的施工井資料和施工井隊,從速度快的井上總結提速經驗;從問題多的井中,了解施工的難點。隨後對照地圖親自去隊上取經,掌握第一手資料。8天中,他共收集到了包括三普、五普和勝利的鑽井隊的20多口井的資料,跟他跑的司機調侃地說,“跑車這麼多年,還從來沒有這麼累過。”這20多口井的資料以及兄弟單位好的建議成了他的“第一桶金”,也是後來這個公司長慶項目部在大牛地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
摸清門路建模板
資料收集回來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對資料的分類整理,數據的統計分析,優選出口井各階段的鑽頭型號、鑽井參數、鑽具組合及泥漿性能等,製定了一套適合自己、相對固定的施工模式。他發動項目部所有技術人員,對20多口井的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形成了《靖邊北部及大牛地鑽井技術方案》、《側鑽技術措施》和《下尾管技術措施》等一係列配套措施,內容詳實,包括每個井段選用什麼鑽頭、組合和參數,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項等,即使是一個新的技術員,根據這些措施,也可以完成一口井的施工。
模板形成了,要看效果,執行力就成為關鍵。為了將模板推廣落實好,讓井隊把技術措施理解到位,落實到位,劉超逐個隊進行技術培訓,對模板進行全麵的剖析講解,解答現場人員的疑惑。同時要求井隊及時反饋使用效果。比如他要求井隊使用的每隻鑽頭必須拍照片,附上使用情況傳回,進行統一的使用分析。為了保證模板盡快推廣,做好“規定動作”,避免“自選動作”,項目部將井隊執行情況與單井獎金考核掛鉤。雖然大牛地三支隊伍來自青海和冀東市場,之前也很少從事水平井的施工,但有了技術上的保障,他們並沒有出現“水土不服”,各隊安全順利的完成了首輪井的施工,施工周期也處於工區的中等水平,這對初入市場的隊伍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