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常人難以忍受的無邊的孤獨,站裏總是沒有固定的人堅守,一些數據無法保障,給科研工作造成極大不便。研究所又想起了王海存,希望他回到站裏繼續工作。一邊是與世隔絕的生活,一邊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似乎不難抉擇。
但對於王海存而言,這個電話不僅僅是一個工作,更是一份信任,一份重托。
回去!時間定格在2000年,這一次,他不是一個人,還帶上了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劉世紅。
住在新源的劉世紅家裏是養鹿的,經濟條件不錯。“去之前就知道挺苦的,但是沒有想到這麼苦!因為沒有通電,所以電視機,電飯鍋這樣的家用電器自然不敢想,可就是想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劉世紅說,“那時候就聽收音機,但是信號不好,隻能拉個線到山上,在那對頻率,對上了才能聽到一點,冬天外麵太冷,根本聽不了幾分鍾,可就是想聽。”
白天,劉世紅和王海存一起觀測溫度、濕度、氣壓,而後她要把這些做成報表,這個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天三次,一次都不能落下,對於劉世紅來說,如果不是要做這個每天的報表,她早就不知道現在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了。
等到天一黑,點上馬燈,兩人相互對望,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麼,偶爾劉世紅就故意找茬和王海存吵架,後來才發現,即使吵架真生氣了,也不過幾分鍾的事情,因為要是在這裏賭氣不說話,不憋死自己才怪。那時候劉世紅最擔心的就是冬天生病,因為封路了,自己根本走不出來,也沒有辦法通知外麵的人,所幸的是夫妻倆的身體一直很好。
這樣的生活,他們過了整整7年,2007年的時候,所裏給他們通電了,第二年,李站長來了之後,又給他們裝上了網絡和有線電視,他們總算擺脫了與世隔絕的日子。
對於夫妻倆,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要知道,在新疆,像他們這個年紀,孩子早就滿地跑了。王海存說:“不敢要孩子,害怕他也過這樣的生活!”2007年8月,36歲的王海存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兒子,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劉世紅就帶著孩子回來了,因為她擔心丈夫一個人在站裏沒有人照顧。
就這樣,一家三口又過了三年,兒子三歲的時候,夫妻倆決定將孩子送到劉世紅父母那裏上幼兒園,當孩子哭著離開大山,走到外麵的時候,突然不哭了,而是瞪大了眼睛,緊緊抓著媽媽的手,往她的懷裏躲,嘴裏說著怕怕,原來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一直堅強樂觀的劉世紅頓時淚流滿麵,“就是覺得對不起孩子,可是沒有辦法。”
劉世紅覺得最對不起的是孩子,王海存覺得最對不起的還是遠在甘肅的母親。因為站裏離不開人,這十幾年來,他出山的日子一個手都可以數過來,一次也沒有回過家,所以家裏老母親已經十多年不曾相見。他說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孝順的兒子,說到這裏,這個漢子的眼淚奪眶而出,不由自主地背過身去。
可能很多人會疑惑,是什麼讓夫妻倆在這裏“安營紮寨”,一呆就呆了這麼些年,難道是可觀的收入?
其實不然,夫妻倆在站裏,一直隻拿著600元的工資,去年才漲到1900元。上有老母親,下有孩子,憑著這點錢,根本難以維持家庭的最低開銷。所以王海存、劉世紅夫婦的衣服,每件都得穿上個十年八載。
其實在進山之前,王海存外出打工,加上劉世紅家裏養鹿的收入,家裏的小日子還是挺不錯的。多年之後,當年一起打工的夥伴們早就買了新房,甚至買了汽車,再看看王海存夫婦的日子,真有天壤之別。
“兩個人忙活一年,就那麼點錢,還不如人家一個月打工掙得多呢!”劉世紅的大哥這樣勸王海存,並為他在外麵找了一個崗位,一年能賺好幾萬。可王海存“一根筋”:“我走了,誰來守站啊?”大哥氣得罵了一句“強驢”,轉身走了。
為了生計,夫妻倆在工作之餘,養雞、養羊,這樣一年也能多點外快補貼家用。至於夫妻倆還要在這裏呆多久,劉世紅說,“繼續呆唄!”王海存說,“等幹不動的時候就走,不給別人添麻煩!”
責任編輯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