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並融
少年得誌,用這句話來形容張繼的經曆,可謂恰當。
不到三十歲便相繼擔任河南油田書協秘書長、書畫院院長。1991年任中國石油書法家協會秘書長,29歲的他成為該機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秘書長。37歲時,張繼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2003年,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對評委進行了一次調整,由原來的主辦方指定改為由全國的書法家投票推選。這一年,39的張繼又以高票當選,成為最年輕的評委之一。
2004年,張繼被特招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擔任文藝創作室主任,不久前又作為中青年藝術家精英人才,被選調到軍事博物館。
這樣的履曆固然令人羨慕,但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張繼深厚的書法傳統功力和出色的才華,確是有目共睹。有評論家形容張繼的作品是“真書法”,一點一劃呈現的是傳統經典的浴火重生之美,字裏行間流動的是漢隸簡帛的古樸自然之姿。
張繼的書法諸體皆能,但尤長隸書,隸書也是他賴以成名的書體。他的隸書多取方正之勢,間有橫扁、豎長或欹斜的處理,但不過分突出和誇張。作品中頻繁出現圓形、三角結構以及點的各種變化形態,巧妙運用合並點畫、濃枯墨色、輕重用筆等技巧,使作品充滿“金屬質感,碑簡意趣”,自然表現出“碑之靜穆,簡之動勢”。在隸書之外,他的草書同樣有很高造詣,“以章草為根基,通隸書之神韻,筆法嫻熟,有淩空飛動的筆勢,精美曼妙的筆意,風格沉著樸茂,氣度恢弘。”他多將隸書作品結合章草題款,與正文相得益彰,真正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境界。此外,張繼的篆書、楷書作品生動、高古,亦不同凡響。
張繼還擅長篆刻,是當今公認的金石大家,現任東方印社社長,多次擔任全國書法篆刻大展評委。其作品主要師承漢印、古璽,取法多元,並汲取清人製印精華。他主張印從書出,故其印“刀筆互現,字間氣脈流動,猶如其書意趣盎然。其朱文印灑脫奔放,不拘一格;白文印純宗漢法,虛實成趣”。
在大學主修的國畫專業,張繼至今也沒舍得放棄,隻是苦於分身乏術,創作的時間和作品數量並不是很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評論家稱其“畫風新穎,意韻高雅”。他既畫人物,又擅山水,並曾主攻以海底世界為主題的畫作,立意獨特,別具一格。
對於詩書畫印的並融,張繼說,“我真的不敢說詩書畫印都有成就,這不是謙虛,畢竟精力有限。但我在這四個方麵的創作意識還是比較強的。詩、書、畫、印之間的聯係非常密切,比如書法和篆刻,都應是書法門類,無非是工具、材料變了。但並不能說把篆書完全不變刻到石頭上去就叫篆刻。篆刻是有單獨要求的,要刻出印味,要具有古樸、金石氣。書法與繪畫也是密切相通的,比如我的書法很多章法形式是從國畫的構圖來的。古代的隸書章法以有行有列的形式為主,現在,要想有所突破,隻在隸書裏麵找是不行的,可以從其它門類裏麵去尋找更加豐富的形勢借鑒。”
樸率書風
中國曆代的書家浩如煙海,而當今中國書壇也是異彩紛呈,要真正自成一派談何容易,而張繼的書法卻是在深厚傳統基礎上名副其實的創新,真正做到開宗立派,獨樹一幟。
有評論家說:“張繼隸書體”,所以讓人產生一種驚歎,絕不是說他的書法離經叛道,走的太遠。而是在秦隸、漢簡、漢隸、魏碑為母本的框架之內,在以情合理,以心造境的原則中,使高古的美感,當代的語境、自由的意識、書家的追求,完美地交織、組合在一起了,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呈現出多元的視角與黑白時空的聚合,通篇書法的境界和神韻也因此得到拓展和提升。
對於自己的書法風格,張繼總結了兩個字:樸與率。樸是樸實厚重,率是率意隨性。“這兩者乍一看是矛盾的,但是其實是可以達到一種合一,做到痛快豪爽而不浮飄油滑。”張繼說,其實藝術的本身就是矛盾,輕重、方圓、虛實、大小、動靜,統統都是矛盾,正因為有了矛盾,並解決好這些矛盾,才會體現出一種藝術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