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企業發展前期始終會麵臨資金的短缺和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前三年,他們每年搬一個地方,不斷擴大規模,這就需要很多錢,租房子、裝修、買更多的辦公用品,還要招人,並且這些人都要培訓好幾個月才能真正為公司創造價值。“隻要稍微平衡不好,就會有資金短缺的問題。像我們這種行業在早期都是貸不到款的,一分錢沒有的時候可以向別人借,但是辦了公司以後,就不好意思跟別人借了。”趙民說。
所以就有這樣一個階段,擴張太快,收入有限。而當資金和擴張產生了矛盾,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現金流短缺,發工資緊張。這個時候趙民隻能自己多幹一點活,多到第一線去,去找老客戶,跟他們講明現狀,請他們多配合支持。“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有回款周期的,如果有了很好的溝通,也承諾或者是盡可能為客戶著想,幫助他做事情,回款周期是可以縮短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和你的做人有關係,和你的公司信用有關係。”趙民說,“其實,總會有不如意、不滿意的時候和階段,也許在外界看來是你事業的低穀,而在自我看來這正是事業的積累期。”
就在趙民下海6年後,1998年政府換屆,外經貿部和其他部門合並成商務部,趙民原來所在的那個局級單位撤銷了。他的很多老同事不得不在體製內找一個新的定位,或是來到市場上。“但是他們已經晚了6年,而且是被動的,我是主動的。”趙民深有感觸地說,“人生很難說一畢業的時候你做的事情、進入的單位就一定是最適合你的。你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生活的體驗,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說找到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堅持五年十年以後,你就一定成為這個方麵的專家,或是這方麵小有成就的人。”
長處、興趣、愛好,三者有所差別,如果必須要在這三者中做出選擇,趙民建議放棄愛好,發揮長處。“我出生在蘇州的一個縣城,從小就愛好唐詩宋詞,但大學剛畢業的5至8年間,隻能寫些小文章自我欣賞,那時這就是愛好,不能放在重要的位置,靠它謀求發展。而工作10年、15年後,自己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這個愛好也能煥發新的色彩,變為長處,現在就對我的工作有著直接幫助。”
對於理工科的趙民來說,另一個最明顯的長處就是邏輯性和嚴謹性,這也直接影響了趙民整個公司的工作作風。“我公司的員工在工作中出現細節上的問題,我一眼就能發現並指出,以後他們就會非常認真。所以我直接領導過的工作人員,即使後來調到其他單位,都能很快得到重用,走上負責人崗位。這就是多年積累出的長處。”趙民說,有些長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很多青聯委員或是常委,不論從事哪個行業,體製內或體製外,“身上都有明顯的長處”。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趙民說,青年成長每5年中都會有關鍵期,所以要不斷學習,找到平台。好的導師、好的團隊有時比好的單位更加重要。趙民是個對時間安排非常嚴格的人,他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員工:每天算算自己有多少時間在做對成長有幫助的事,而不是上網閑逛、做無聊的事——如果不滿4個小時,那麼你的半天就白過了。第二天就應該將目標定為5個小時,之後要逐漸提高到7、8個小時。“這是價值觀的問題。就是因此,才會有大學同學一起畢業,結局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我1995年、1996年的時候就學會了滑雪、打高爾夫,後來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練習。我後來技藝就沒怎麼長進,這就是跟一個人的心態有關係,我現在也很少有大段時間一個人背包或者開車到現實生活中去遊學,實際是一種方式的選擇。”趙民說。
麵對現在社會上的“二代”現象、拚爹現象,趙民說:“雖說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同時應該看到,現在的青年在城市的選擇上、崗位的選擇上是自由的。發現不好、不適合就可以換工作、換城市發展,甚至可以換國家。”正因此,趙民認為“隻有選擇錯誤,沒有環境錯誤”。
對於成熟青年的定義,趙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比如事業、家庭的選擇;第二,要非常清楚要靠努力得到什麼,為社會付出什麼,要盡量達到均衡了才會和諧。
“從我本人內心的願望來講,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然是讀書、寫文章、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察。但我的企業有近一千人,我還有一份社會責任,要為公司發展花時間、花精力、做貢獻。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我要做自己擅長但是不一定是我內心深處最願意做的事情。”在趙民看來,成熟這件事與年齡無關、與金錢無關,而關乎人生觀與價值觀。
責任編輯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