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民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專題
作者:董穎
青年成長每5年中都會有關鍵期,所以要不斷學習,找到平台。好的導師、好的團隊有時比好的單位更加重要
是總裁,也是作家;是全國青聯常委,也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每天要忙的事務紛繁複雜……但那又怎樣?樣樣都能打理地得心應手。這就是趙民,正略谘詢的創始人、董事長。
上麵這段“凡客體”的介紹能讓我們從一些側麵了解趙民,實際上,趙民的經曆和生活比這還要豐富多彩。上世紀90年代初,趙民從國家部委辭職下海後,便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在商海馳騁之餘,他還在多家報刊雜誌開設了專欄。近些年,他相繼出版了《改造董事會》、《決戰》、《1+1+1戰略》和零到百億企業傳奇係列之《乘風創業》、《禦風展業》、《羽化涅槃》等企業管理暢銷書,被稱為“寫文章最多的中國企業家”。做谘詢行業幾十年,趙民對青年人的成長成才有著頗多研究,而他個人的成長奮鬥經曆,亦為人們生動地詮釋了青年如何成長為成熟青年。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上世紀80年代,趙民就讀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計算機軟件係,成績不錯,喜歡參加各類活動,又是學生幹部。“當時認為自己比同齡人要成熟,但是真的參加工作後,尤其是現在再回頭看,那時在待人接物各方麵還都有欠缺,所以人的成熟更多是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趙民說。
1988年,趙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國家外經貿部,也就是現在的商務部,成為一名國家幹部。這在當時是令很多人羨慕的事情。多年後他回顧往昔,也深感“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也正是這段工作和鍛煉讓他快速成長,很快完成了從一名學生到一名社會人的轉變。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盡量找規範的單位——文化好、環境嚴謹的;還要有可以指點、幫助你的前輩或領導,能在細節指導你,加速你的成長。因為第一份工作將奠定你一生的工作基礎、職業習慣。”
理科出身的趙民,有著良好的邏輯性、條理性和完整性,從而深得領導器重、同事認可。工作一年後,他便得到了去美國攻讀MBA的機會。這次留美經曆,讓趙民接觸到了國外的谘詢行業。“當時能夠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很少,我在那邊接觸到了美國的谘詢行業,了解到美國的信息和谘詢服務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是非常大的行業。當時我們國家為了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其實是非常需要這種來自市場和民間的獨立的谘詢機構的服務。”公務員身份的趙民視野開闊了,創業的種子也在心裏悄悄埋下。
1992年小平南巡以後,中國的市場經濟掀起一陣強勁的創業浪潮。“以前,整個社會對辭職下海的看法,就是認為這人在事業上沒有前途了,遇到問題了,總之不是一種正麵的看法。小平南巡之後,社會上的認識悄悄發生了變化,隻要你有抱負有想法,辭職下海,社會是以包容,積極欣賞的角度去看。”在這樣的社會變革中,年輕的趙民也在思索著自己的事業乃至人生的方向。
“我不喜歡安逸,也不適合長期待在機關工作。”認真思考了5個月後,趙民決心下海。“做谘詢是我們這些機關幹部最有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完全一樣,用思考、觀察,用筆寫下你的意見和建議,隻不過以前是寫給領導、寫給單位和國家的;現在是寫給市場、寫給客戶、寫給需要我為之服務的投資人的。”趙民剖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知識和筆杆子。而當時,國內管理谘詢行業剛起步,趙民打算一試深淺。
“有沒有想過如果失敗了怎麼辦?”麵對記者的疑問,趙民認真地回答:“有!”當年27歲的他在做出“辭職”這個重大決定的時候,第一,沒敢告訴父母;第二,沒有得到領導的支持。因為領導已經將他看做可培養的苗子,在趙民的軟磨硬泡下才勉強同意放人。與此同時,趙民內心也在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如果不走,今後的生活一眼可見。這個方向自己雖然可以接受,但並不情願。而如果創業,3年後即使失敗了,自己才30歲,憑本事還有機會再找到安穩的工作。
“當時我對自己很有自信。現在看來做出這個決定其實就是‘比較優勢’、‘曆史機遇’。”趙民說:“我比較運氣的是,很早就知道谘詢行業在為市場經濟服務的同時,自身可以做得很大。換句話說,由於視野的接觸麵不一樣,我比別人領先了小半步。”
發揮自己的長處
1992年的時候,一個大學生的月工資是一百多塊錢。趙民從朋友處借的兩萬塊錢,絕對是一筆巨款,相當於現在的六七十萬。他用這2萬多元付了房租,買了電腦、打印機、傳真機。
1992年11月11日,公司正式成立。“我們一開始就是在一種要發不出工資的狀態下開始創業的。但我們也很幸運,小平南巡後很多外資企業進入到中國來,我們相對比較了解中國國情,又年輕、肯吃苦、肯加班,也比較了解外國的投資者的思考習慣和看問題的角度,所以在創業第一個月就獲得了第一筆訂單,開始有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