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朝陽 人心總要有依處(1 / 3)

張朝陽 人心總要有依處

專題

作者:李欣

“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係。越有錢、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2013年1月,張朝陽發布一條微博:“閉關一年多,重新進入地球,發現三件事:人人都在用微信;人人都在說好聲音以及梁博等對我來說陌生的名字;好像是開了十八大,民心從罵街和用腳投票變成了建設性和拭目以待,改革開放好像又時髦了。”

這則信息代表張朝陽“閉關”結束,高調複出。清華高才生、麻省博士後、IT巨子、ISI 中國首席代表、搜狐創始人……向來滿麵春風、樂觀示人、個性鮮明的張朝陽,一路走來是否真的如外界所看到的那般光鮮平穩?退隱複出之間,他內心裏又經曆了怎樣難以為外人道的“成長的煩惱”?

從心高氣傲到成熟內斂,張朝陽頗有心得,有話要說。

成功是唯一的選擇

“成功往往讓人對於自我的認知會有一個超級自我的出現。當這個超級自我出現的時候,他對外界的感恩的心就沒有了,他認為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

成功是成千上萬的精英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成功是個過程,過程中到達哪一點才標誌著真正的大功告成,卻似乎難以判定。在張朝陽的成長經曆中,1986年是一個分水嶺。他考上李政道獎學金,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學習。張朝陽從小就不安分,愛幻想,不甘落後,對很多東西感興趣。他學過畫畫,做過飛機航模、拉過二胡,尤其喜歡看《水滸》。他喜歡看那些自學成材的故事,讀《哥德巴赫猜想》,並暗立誌向:要好好念書,將來出人頭地。中學時代,張的理想是當物理學家,認為隻有獲得諾貝爾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是他考取清華大學的直接動力,也是他考取李政道獎學金的直接動力。

從陝西西安到北京,從北京到美國,故鄉漸行漸遠,理想漸行漸近。人生的轉折和變化成為一種標誌。而今天的張朝陽,就是理想變化的結果。199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念了幾個月的物理學博士後之後,張朝陽突然感到學了很多年的物理學並不太適合自己。“在物理實驗中,我發現,我是個操作型的人,特別注重結果,不能容忍搞一套理論,而這套理論要在100年之後才能得到驗證。”與此同時,張朝陽看中了和中國有關的商務活動,他很幸運地在麻省理工學院謀得了亞太區中國聯絡官的角色,這個角色讓張朝陽有機會頻頻回國。

1995年7月,張朝陽突然有了回國創業的強烈念頭,美國隨處可見的“矽穀”式創業更是激起了他的熱情。他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經濟極為驚人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於是下定了創業的決心。當他看到Internet的機遇時,感覺到應該是創業的時候了。於是他1995年底開始以ISI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身份,開始用Internet在中國收集和發布經濟信息,為華爾街服務。

在ISI的經曆,張朝陽覺得中國Internet的市場潛力巨大。1997年1月初,ITC網站正式開通,可是到了年底,第一次融資得來的18.5萬美元所剩無幾,快到了連工資都開不出來的地步。迫不得已,張朝陽向他的投資人發出了緊急求救,三位投資者再次為張朝陽提供了10萬美元的“橋式”貸款。1998年2月,張朝陽正式推出了第一家全中文的網上搜索引擎——搜狐(S0HU)。1998年3月,張朝陽獲得Intel等兩家公司210萬美元的投資,他的事業開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組建搜狐廣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NASDAQ成功上市,並購了中國最大的年輕人社區網站Chinaren,網絡社區的規模性發展給門戶加入了新的內涵,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奠定了業務迅速走上規模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