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朝陽 人心總要有依處(2 / 3)

張朝陽不失時機地進行了一連串大手筆的動作,讓搜狐出現在更多的地方。他及時判斷出短信對互聯網的巨大利益,並且嚐試著把它作為一個能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產業來運作。2001年耗資百萬成就“sohu手機時尚之旅”,張朝陽親自出現在首席形象代言人的位置上,這在風風雨雨的互聯網世界,確實收到了空前的效果,樹立了sohu人的信心。2003年春夏之交,sohu再次給網絡界帶來一次驚喜:sohu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在互聯網正全麵複蘇的時候,在Sars肆虐人類的時候,他想證明sohu的勇氣,並宣告sohu的理想。

2002年7月17日,搜狐率先打破中國互連網的僵局,實現贏利。在麵臨新浪和網易的競爭、選擇搜狐的贏利方式時,張朝陽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周末休息。有時候周末有各種活動,也是跟公司相關的。2003年,搜狐捷報頻傳,2月25日搜狐推出韓國遊戲《騎士》進軍網絡遊戲;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國科技人物財富排行榜上張朝陽僅次於丁磊屈居亞軍;在胡潤製造的2003年中國IT富豪五十強中張朝陽亦名列三甲……

2001年三四月間,搜狐股票率先跌破一美元。那時沒人再看好搜狐,媒體和個別網站對搜狐和張朝陽的質疑像子彈一樣打向搜狐。

不論張朝陽有什麼妙計來解困,當時的困境的確非常嚴重。張朝陽自己也正是在這種困境下錘煉了自己。張朝陽現在坦然地承認,有一段時間,搜狐的產品其實是愧對大眾的。1999年到2001年,中國的互聯網市場進入高潮時,搜狐這個老牌子其實在原地踏步。用張朝陽自己的話講,那是一段長征。沒有隊伍,管理就張朝陽一個人強撐著。董事會也出了問題。張朝陽描述自己當時的境況是,30%精力應付董事會,40%精力應付媒體,隻有另外30%精力用在產品上。張朝陽在極為艱難的處境下,大搞品牌經營,保持了搜狐表麵上的風光,使搜狐得以發出持續的聲音。2001年到2004年,張朝陽號稱用“中醫的方式”調整好了搜狐的嚴重問題,一直發展到目前的最佳狀態。

重新領悟內心的幸福

“以前我曾經認為,越有錢,越有名氣,就越幸福。但是經過這兩年的閉關,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係。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越有錢、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張朝陽最愛讀的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和類似這樣能夠展示自己情結的書。某種程度上,他和小說裏的約翰·克裏斯朵夫一樣,敏感,自省,擁有英雄主義情結,並堅定地認為自己的人生會與眾不同。事實的確如此。小說裏的約翰·克裏斯朵夫,11歲時就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久後就升任第一小提琴手,並擁有了一個偉大的信念:要寫出偉大的作品。

張朝陽17歲時考上清華大學物理係,後又成為當時中國海歸的符號。創立愛特信(搜狐前身)之始,張朝陽對僅有的四個員工說自己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員工覺得他“傻得可以”。但他和約翰·克裏斯多夫都成功了。小說裏的約翰·克裏斯朵夫成了受人尊敬的世界級音樂家,張朝陽則被稱為“唯一有資格以教父那樣的語氣講述(中國互聯網)曆史的人”。

他們後來又都有過困惑和反思。

在成名十年之後,約翰·克裏斯朵夫開始重新思索人生,他困惑於以道德為目標的創造到底能不能誕生擁有最高藝術水準的作品。此後,他選擇皈依宗教,把上帝作為心靈的寄托和理想的歸宿。

張朝陽也循著一條相似的路。上市兩年後,他終於可以自信地講道:“互聯網可以說是走過了第一個十年,在第一次浪潮1996年萌動到1997年開始形成商業模式的探索到1998年、1999年高潮,這是第一個浪潮,產生了相當多的企業,當然有很多很多企業失敗了。比較幸運能夠捷足先登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隻有三大門戶,稍微晚一些可能機會少一些,但是也能夠產生一些企業。經過多少年以後或者七年以後,六年以後,最初的三大門戶形成相當的規模,有了足夠的資金在品牌上獲得發展。第二次資產浪潮到來以後,1998年、1999年產生的企業大批企業死亡了,但是剩下的幾個頑強的,除了三大門戶以外還有一些頑強的企業一直活下來,終於迎來資本市場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可以說是資本市場的第二次浪潮。但是互聯網的應用和實踐網民數量越來越多,每個人上網的各種行為從簡單的讀新聞到發郵件到年輕人上網有多種多樣跟互聯網的親密接觸,這是市場上的進展。活下來渡過資本嚴冬的企業現在逐漸融得大量風險資金獲得上市,表現出來的就是資本的第二次浪潮,中國互聯網企業突然有了很多錢,商業模式比較清晰,但很多方麵還需要探索。”這樣重要的場合裏,張朝陽這樣一番講話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至少在最清楚公司運營情況的張朝陽自己看來,他已經坐到了成功者的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