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我們依然年青時(1 / 1)

當我們依然年青時

專題

作者:李而亮

人的一生,分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若幹階段。按正常的壽命,青年階段時間最長。

今年5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新的年齡分段:15歲到44歲為青年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結婚生子稍早的話,兒女跟父母同在青年階段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在現實中,不可能父子一起慶祝“五四”,母女同台競逐“青歌賽”。於是,有人將30個春秋的青年階段,分為成長型青年與成熟型青年,大致以25歲作為分界線。

用“成家立業,如日中天”來形如成熟型階段青年的特征,應該是貼切的。他們是接近中午時分的太陽,剛剛聚集能量的潮汐。他們事業的目標基本明確,奮鬥的起步已經完成;他們世界觀趨向定型不再彷徨迷茫,他們的價值觀走向明朗不再人雲亦雲……

聯合國世衛組織之所以將過去對青年年齡劃線推後了十年,是因為隨著人類文明成果的豐富和自然生命的延長,這個階段的人依然處在活力四射的生命旺盛期,處在創造力噴湧而發的黃金時間。全球範圍內,大發明家、科學家、企業家和各類傑出人才,都在這個階段鑄造了自己的輝煌;在中國,鄧中翰、丁磊、馬雲等等精英、首富,也都在這個階段攀過了事業頂峰,開始“生活就是工作”美妙人生。

可在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人們早早自覺退出青年的行列。很多人到了28歲,就將自己定位為“大齡青年”;過了30歲,特別是結婚生子後,從感覺上就認為是中年人了。於是,對目標追求的旺盛火焰開始慢慢熄滅,對事業奮鬥的蓬勃朝氣在逐步消失,對遠大理想的燦爛憧憬變為心灰意冷。這時候不少人未老先衰,背塌肚挺,衣裝隨便,興趣隨俗,工作懶散,學習懈怠,生活悠然,得過且過,全然沒有了青年人的生龍活虎、磅礴激情。

這,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出現這樣的狀況,不能完全歸咎於個人,它與我們全社會對青年跨度的認知有關。很長時期裏,在青年工作的定義、定位和對象選擇上,基本上涵蓋的是成長型青年、校園中青年。而對於人數更多的成熟型青年來講,沒有一個覆蓋全社會的組織來對他們進行引導、服務,甚至是提醒。在各個行業及工作崗位上,往往不自覺地將他們撇出了青年行列。整個社會環境如此,讓他們怎樣意識到自己還是青年人呢?

為了給正處於該年齡階段的人們一個“提醒”,本期我們選擇了幾位有一定代表性的成熟型青年,通過他們的思想與作為、奮鬥與成功,讓大家來共同思考: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如何用足自己的青年時代。

最後,以詩人的話,對成熟青年時代作個詩意的描述:

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

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叩響,才能找到自己的家門;

人要在外麵到處漂泊,最後才能走向最深的內殿。

我的眼睛向空闊處四望,最後才合上眼說:“你原來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