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兩位所長的學曆都是本科)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
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這當然隻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卻讓我們明白,學曆隻能代表過去,隻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對員工技術素質也要求更高,產業結構、管理流程的調整對教育和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可見,在這種知識壽命縮短的社會,如果個人不再學習,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學習的時間太久,則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識愈陳舊,愈與社會脫節,愈沒有活力。如果不斷學習,則腦力激蕩愈頻繁,理念愈新,個人的生命力愈強,社會的活力也愈豐沛。
在工作中學習有利於我們的知識係統化、結構化,並形成一個適合自身及崗位工作需要的知識體係。這是工作給我們提供的要求,同時更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如今職場需要的都是“應用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我們必須學會係統思考才可以在這個社會立足下來,成為卓越的員工。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連續四年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被稱為世界著名首席執行官(CEO)的搖籃,在世界500強企業裏,有173位CEO來自GE。GE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在GE執政20年的第八任CEO傑克·韋爾奇大力倡導“終身就業能力”的培養,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如果認為它可以提供終身的工作保證,那麼它就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對那些願意參與競爭的人來說,CE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們盡一切努力讓他們擁有‘終身就業能力’盡管我們無法保證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終身就業’。”
當然,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但是如果你處理安排合理的話,學習會對工作起到促進作用,在工作中能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學習促工作、工作促學習的良性循環。很多人在工作中學習的實踐證明,工作需要學習,工作正是因學習而高效、而快樂。
一個人隻有對工作有正確的態度和認識,才能從工作中尋找到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經驗,獲得工作所給予的更多報酬。
現在職場流行讀在職的研究生,也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對那些希望事業有進一步發展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曾經有人說過:“隻有通過工作,才能保證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進行思考,工作才是件快樂的事,兩者密不可分。”
員工培養終身學習能力,一是要學以致用,為用而學,急用先學,學習和工作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讓員工把學到的本領更好的運用到工作中。二是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和全員的憂患意識,讓員工明確“事業的興衰,人人有責”,以端正學習態度,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緊迫感。三是形式要靈活多樣。員工有繁重的工作任務,在職教育與常規教育有不一樣的特點,員工受教育的年齡、層次也參差不齊,在職學習可以按需進行,長短結合,以自學為主,不強求像常規教育一樣整齊劃一,並和員工的考核、晉升聯係起來,形成製度,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風氣,把企業真正建成學習型組織,實現企業與職工的“雙贏”。
工作啟事:
每個人都希望在職場中穩步高升,而不是忽上忽下,或者直線下降。而要想穩步高升,你就需要不斷持續的學習,以了解並適應新鮮事物。培養終身的就業能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原因就在於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你終生都需要堅持的行為。因此,在堅持學習的過程中,你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不斷堅持,潛移默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