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幾點嚐試
讀寫指津
作者:王正品
作文教學占據了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作文課上,許多學生麵對作文題目,不是抓耳撓腮、不知所措,就是左顧右盼、心神不寧。如何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麵,讓學生用個性的語言自由書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已成為每個語文老師需要迫切思考的問題。下麵就簡要談談我近年來為改變這種狀況所做的幾點嚐試。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喚醒學生的生命體驗。
葉聖陶曾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如,為了使學生能寫好春景,春遊時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溪邊倒垂著的、狀如發絲的楊柳;或讓學生觀賞那一簇簇婀娜多姿的櫻花……讓學生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春的美好。學生觀察後對春的感受加深了,寫春景自然也就得心應手了。
另外,在寫作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放一段有故事性的歌曲、講一個故事、做一個遊戲或舉行一場辯論賽,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在故事的啟示下、在活動的激發下,激活寫作狀態,激發寫作興趣,喚起審美感知。
二、教學生到生活中尋找“下炊”之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麵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這一要求強調作文要與生活統一。學生隻要對親身經曆過的事件或身邊發生的鮮活、生動的事件進行認真的篩選、加工,就能獲得真實的素材,寫出感人的文章。
1.營造真實情境,讓個體情感自然流淌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朋友、生活和回憶,也都有想要表達的情感,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生活中可寫的東西很多,比如一次有趣的經曆,和家人的假期生活,在活動中的獲獎體驗等。我曾在班級開展過一次主題為“照片裏的故事”的活動,在活動中每位學生都講述了和照片有關的故事,他們或開心得開懷大笑,或感動得潸然淚下,或悔恨得黯然神傷,當時全班都洋溢著濃濃的愛。一位學生在《從一張照片想起的……》文章結尾處寫到:“其實我奶奶的照片有很多,但大多已被我弄丟了,這是奶奶唯一一張照片了。奶奶已經去了遙遠的天國,每當我想奶奶的時候,我都會拿出這張照片看看。唉,也許隻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隻要用心留意生活,真心感受生活,作文就會成為你忠實的記錄者,讓你進一步體會生活,豐富情感。
2.借助傳統節日,激發潛在情感
去年,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我抓住契機,在班級開展了主題為“綠葉對根的情意”的活動,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打開心扉,寫一篇文章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我的目的是通過這次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位學生在《愛要大聲說出口》一文中寫道:媽媽,以前我經常跟你發生一些口角,你的嘮叨和苦口婆心的勸說常被我當成耳旁風。但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你總會義無反顧地幫我。我真的很感激你。有一句話說得好,綠葉不忘根的情。放心吧,媽媽,我以後一定不會再那麼任性和倔強了,如果沒有你這結實的根,也便沒有我這生機勃勃的葉。等我長大,我一定會用滿腔的摯愛來回報你,我親愛的媽媽!當家長拿到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學生習作練習冊時,竟然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清明節”時,我讓學生以《寄往天堂的一封信》為題作文,表達對已經去世的親人的思念和哀悼;而“中秋節”來臨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和家人一起賞月,並把和家人賞月的感受寫出來……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如果教師能夠經常利用這樣的機會幫助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尋找契機去觸動他們的情感神經,他們一定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