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0章 屈原投江殉國(1 / 1)

◎文/王新龍

他的愛國情懷,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後人,成為人們的楷模。

戰國時期,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飽受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忌恨,常在懷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給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隻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強大,隻要離間了這兩個國家,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張儀到了郢都,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猛烈反對,與子蘭等人進行了激烈爭論。屈原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嗬!”他痛斥張儀、子蘭等人,走到懷王麵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懷王不聽,還讓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麵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他從中午站到晚上,看見張儀、子蘭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他歎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足長歎。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到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他同樣剛愎自用,昏庸無道,又將屈原流放到邊疆。

楚國的南疆,當時人跡稀少,很多地方都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林莽。屈原從郢都出發,順長江東下,在洞庭湖和沅水流域的廣大地區,走著艱難曲折的道路,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他衣衫襤褸,麵色灰暗,身體日漸消瘦,可他還在等著楚王召他回去效力。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楚國要亡了!屈原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裏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裏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著楚國的幹淨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菖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他們劃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