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大學文化的解構與建構(3 / 3)

再次,精神層麵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大學文化的核心就在於大學精神,這種精神的力量是巨大,它有時候決定著大學的發展方向,決定著所有大學人的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精神層麵的文化包括了價值觀,大學的校訓、校風、辦學理念等。也會受英雄式人物的性格的影響,如著名的校長(書記)、教授、校友等。以山東建築大學為例,該校的校訓是“厚德博學 築基建業”,“厚德”,猶言大德,高尚的道德。語出《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唐·孔穎達疏:“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博學”意為擁有廣博的知識;“築基建業”取自建築工程施工中隻有打好基礎,建築物才能穩定堅固的因果關係,借喻人才培養也要打好基礎,注重人文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和鍛煉,才有利於學生走向社會後建功立業。“厚德博學”就是“築基”,有了“厚德博學”,才能“建業”。此條校訓是對該校大學生的為學、為人、立世、創業的鞭策和激勵。這條校訓具有強烈的學校文化特色,既彰顯了建築的特點,又表達了學校的育人目標。

另外,大學文化還會受到一些英雄式人物的影響,這在教育生態學中群體動力和群體之間的關係表現比較突出。其中群體動力現象反映的關係之一,就是社群領袖(Social Group Leader),教育社群中的領袖以智力和能力素質為主,他們往往有見識,善於判斷,是群體的核心。在高校中,這樣的英雄式人物主要是校長(書記)或者是威望比較高的教授,他們對高校學生群體、教師群體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這種教育因子在高校大學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我們在談到北大精神的時候,往往會聯想到五四運動,會聯想到掀起五四運動狂潮的領袖人物陳獨秀、胡適之、李大釗等人物,他們與北大精神的形成有某種千絲萬縷的聯係。

3.家庭環境與大學文化的建構。大學文化建設的每一個主體,包括教師、學生都是大學生態環境中的“生態位”,這些生態位都有自己成長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學生作為大學文化建設中數量最大的生態位,其家庭環境對其影響巨大,是學生早期教育的重要“苗圃”。家庭環境奠定了進入大學校園的主體生態位的性格、嗜好、價值取向等。所以大學文化建設應該充分重視家庭環境的研究,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注重個體早期的發育與發展特點,將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納入到大學文化建設中來,納入到教育生態學視野下,注重大學生的家庭環境,這也會為大學文化建設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總之,由於大學的特殊使命和特殊職能,大學文化在引領大學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正確解構大學文化的組成因子,尋找其限製因子,彌補“短板”,尋找比較適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花盆”環境,並使其發揮最佳效能,讓每一盆祖國之花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健康茁壯成長。

注 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商務印書館

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巴黎高等教育會議文件,1998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薇.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3)

[2]李莉,彭世文.文化模型與大學文化建設初探[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

[3]秦小雲,賀祖斌.論高等教育係統的生態平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2).

[4]儲國定.強化大學文化育人功能,構築大學育人生態環境[J].宿州學院學報[J].2010(2)

[5]王鳳產.試探教育生態規律[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7)

[6]王長樂.大學文化簡論[J].天中學刊. 2000(12)

[7]梁保國,樂祿祉.教育的生態文化透視[J].高等教育研究. 1997(5)

[8]林紅梅.論生態學視野下的大學文化建構[J].文化論苑.2006(10)

[9]李外流,賀小華.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大學文化建設研究——以贛南師範學院加強精氣神文化建設為例[J].黨史文苑2009(05)

[10]郝曉玲.關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反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

[11]賀旭輝.論21世紀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04(12)

作者簡介:孫國秀(1979- ),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建築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王誌鵬(1979- ),男,碩士研究生,山東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