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製度層麵的限製因子。大學每年都會有教育生態結構的變化,這就是教育生態群體的遷入和遷出。高校每年都會有生態結構的變化,都會有能量流的正常波動。其中每年畢業生離校、新生入校、師資隊伍的變化(老教師退休、新教師的加入)、甚至教育經費的變動都屬於能量流的正常變動,這種變動會對大學文化的形成產生影響,特別是大學文化的主體,即教師和學生變化,對大學文化影響巨大。這種能量流的變化要維持在一個正常波動幅度之內,保持正常的遷入和遷出,就要靠製度的製約。製度就是要保證這種正常的能量流入流出不因能量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保持大學文化的穩定性和傳承性。所以,大學文化中製度文化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存在的限製因子主要有:(1)製度與社會脫軌:教育的發展也必須和社會同步,甚至應該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但是現在往往存在教育發展落後於社會發展的現象,這是不正常的。教育具有社會性,製度的製定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同時,教育製度要保證生態群體的遷入和遷出在正常的波動範圍之內。
(2)製度傳承性欠缺:製度是要保證教育按照既有的教育規律發展,使教育生態個體的身心獲得健康發展。大學製度要保證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穩定性和傳承性,穩定性是保證傳承性的重要因素,傳承才能繼續穩定大學文化的發展,大學文化最好的傳承性是無意識和自發的。
3.精神層麵的限製因子。在微觀生態環境中,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最重要的體現。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不僅僅注重學校規模、資金投入等硬實力,同時也要加強在悠久曆史、辦學理念、廣為流傳的校訓和校風以及在師生中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等軟實力的培育。還要注意挖掘和發現大學中的英雄式人物,他們對大學生的世界觀、核心價值觀、道德觀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存在的限製因子主要有:(1)辦學理念不明確:有許多學校經過合並、重組,辦學規模擴大,但是由幾所不同辦學理念的學校整合在一起,沒有很好的提煉出新校的辦學理念,追求學科的大而全,而忽略了自身辦學特色。另外,校訓等不能很好反映大學文化的精髓,其中提煉的成分少,引導的成分要多。
(2)英雄式人物欠缺:大學階段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刻,大學中的英雄式人物,如著名教授、大學校長(書記)、著名校友等,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
四、大學文化的建構
教育生態學要將教育放在生態學的視野下,用全麵的觀點、聯係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觀察教育與教學。大學文化建構中既要注意社會環境,也要注意校園生態環境,包括物質、製度、精神三個層麵,同時也要關注每個獨立個體的生態環境,包括他們的家庭教育環境等。
1.社會環境與大學文化的建構。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校園這個小環境必然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的辦學方向不僅僅要適應社會,更應該有超前意識,而不是為社會環境所左右。另外,高校培養的學生必須為社會所接納,能夠與社會接軌,這就要求在大學文化建構過程中必須關注社會環境,將學校放在社會大環境中,不是關起門來搞教育,要注意教育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2.校園環境與大學文化的建構。校園環境是相對封閉的環境,大學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校園環境中,包括了物質、製度和精神三個層麵,針對這三個層麵存在的限製因子,關注到校園中能量流的正常遷入和遷出,以及這些能量流的遷入遷出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正常波動和震蕩。
首先,學校的硬件建設要與學校發展相吻合。學校的硬件發展要跟上學校的發展速度,要跟上學生的增長速度。這些硬件設施包括教室數量、實驗設備數量、活動場所數量等。與學生數量相配套的硬件設備是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重要保障。高校在關注學校硬件建設,保證正常教育教學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將思想和文化教育寓於硬件建設中,不僅注重環境幽美,還有注重曆史底蘊和人文涵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除了正規的課程以外,學生置身於其中的環境也是一種教育要素和反教育要素。一個肮髒的環境培育不出環保意識和美學意識……”以山東建築大學為例,學校的總體設計布局是 “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校在林中,樓在綠中”。在這樣總體設計理念中,引進人文景觀,增加大學的人文底蘊。比如“請”諸子百家、學術先賢塑像進校園等。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牆都說話”,雕塑雖然是無聲的,但是傳達的卻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校園文化大樂章上的不可或缺的音符。
同時,各個高校還要將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彰顯出來,培育各具特色的不同類型的人才。還是以山東建築大學為例,該高校是一所以工科為主,以土木建築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為了發揮建築學科特色,建設了以老別墅、雪山書苑、鳳凰公館、海草房等為代表的建築文化景觀帶和以地契、地圖、古代建築、火車文化等為主題的建築博物館,並在特定時間向廣大學生開放,讓大學生在舉步瀏覽中欣賞大學風景,接受特色大學文化熏陶。
其次,製度的製定要有傳承性,大學文化才能夠一脈相承。大學製度是使大學文化能夠生生不息,綿延傳承的重要保障。大學文化的形成和建構,離不開製度的相對穩定性。如果“朝令夕改”,則製度缺少了傳承性,文化會因為製度的不穩定而變化發展,軌跡變得複雜。大學的製度一般是經過學校師生的共同選擇、共同遵守的一種規範和精神,一旦為師生所接受,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行動準則,規範著師生的行為,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比如,一所大學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製度、校規校紀等,它具有強烈的、鮮明的規範性和組織性。久而久之,這些製度會形成一種製度文化,滲透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並能夠在師生中代代相傳,也就形成了大學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