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大學文化的解構與建構
經濟視野
作者:孫國秀 王誌鵬
摘 要:高校是大學文化的傳承者、發展者和創新者,擔負著培養人的神聖職責,大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按照教育生態學的原理和規律運行。建設高校大學文化,需要對其全麵解構,並分析其組成因子,尋找其中的限製因子,以期能夠對大學文化進行重新建構,尋找建設大學文化的新途徑。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大學文化;解構;建構
大學作為教育的高等學府,擔負著培育人的神聖職責,同時擔負著傳承文化、發展文化和創新文化的職能。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係統中的一種亞文化,它具有文化的共性,受社會文化的製約,同時又體現出對價值文化的認同。大學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係統,而且有其特定的文化載體和環境條件,按照教育生態學的原理和規律運行。所以,將大學文化放在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進行全麵解構,分析限製其發展的因子,建構新的大學文化形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大學文化
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係,並以其相互關係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科名稱首先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範學院院長Cremin Lawrence於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書中提出的。教育生態關注教育環境,而大學文化的形成是受到縱、橫兩個維度以及時空、人物等大環境影響的。縱向——強調傳承性:一所大學的的曆史積澱,包涵不同時代的建築、規章製度、師生言傳身教等,都會通過一代代大學人傳承下來,而且文化主脈絡上會有不同時代的創造,這樣一直延續下來。橫向——強調關聯性:高校的外在環境、師資力量、生源質量、規章製度等都會影響學校的文化建設,並在學校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留下印記,延續和發展學校的文化。將大學文化置於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全麵解構,從而進一步了解分析大學文化發展的限製因子,嚐試尋找解決限製因子的途徑,促進大學文化的良性發展。
二、大學文化的解構
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一個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曆史現象,是社會曆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它和一定區域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行為方式、思考習慣、價值觀念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根據“文化”一詞的內涵與外延,我們認為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文化載體,通過師生的傳承和創造,為大學所積累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簡言之,大學文化應該包括三個層麵,物質層麵、製度層麵和精神層麵(如下圖)。
物質層麵主要是教學科研所用的物質設施和物理環境。這其中,物理環境包括校園環境、宿舍環境、上課環境等。這些都可以看做物質文化因子,是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元素。製度層麵主要是學校各種規範性、係統性的規章製度,這些規章製度在規範和約束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這種規範使得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而這種規範的作用,如同在製作盆景過程中使用的剪刀、鐵絲,把一些不適合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不良習慣修剪掉,用鐵絲讓其超規定的方向發展,按照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各具特色的人才。精神層麵是學校成員共同追求的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心理狀態、思維習慣以及人際關係等在內的東西,這一層麵的文化是形而上的,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簡單按照內容來分,可以分為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麵,其中內層和中間層的製度和精神都是屬於形而上,處於外層的物質文化是屬於形而下的。
三、大學文化建設中的限製因子
解構大學文化是為了更好的尋找大學文化建設的途徑。按照大學文化的構成因素,在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尋找大學文化建設中的限製因子,以期達到重新建構大學文化的目的。
1.物質層麵的限製因子。教育生態學中的“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要求教育的發展要在一定範圍之內,不可盲目擴大規模,要符合教育的耐度定律,教育生態的個體、群體、生態係統在自身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適應範圍的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幅度之內,教育生態的主體都能夠很好的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麵。
目前存在的限製因子主要有:(1)教室資源緊張:大學擴招幅度較大,造成教室資源緊張,大部分學校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室,班級概念淡化,班級在形成“花盆”過程中作用減弱,從而導致班級的“花盆效應”減弱。相反,以宿舍為單位的“花盆”數量增多,導致“宿舍花盆效應”擴大,宿舍小環境功能顯著。
(2)娛樂和活動場地有限:由於學生數量激增,學校娛樂場地和活動場地不能及時配套發展,學生把活動時間和場地更多地花在虛擬空間,大學生沉迷網絡現象嚴重,形成獨特的大學網絡文化。
(3)教學設備資源緊張:學生數量增加,還會對實驗教學構成壓力,學生的課程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增大了教師的工作量。而這種周末或者晚上上課(實驗),容易挫傷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形成一種特有的“周末課堂”環境,成為大學文化發展的限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