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努力篇——博學多才是怎樣煉成的(2)(2 / 3)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曆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他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裏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他證明了曆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係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其專著《多個複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係,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鬆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複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閱讀點睛:華羅庚的成功之路充滿了苦難。在經濟生活條件優越的當今,我們已經很難體會到他當年所品嚐的一切。然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這一段苦難的曆程,堅韌了他的意誌,造就了這位數學界的奇才。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佚名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屬馬,被稱為“調皮的小馬駒”。他的祖籍江西德安,是廬山腳下一個山清水秀的小縣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丘陵起伏,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種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壟田,繁衍生息,19世紀後期棄農經商,因經營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鑒,在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時期當選為江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曆任德中縣高等學校校長、農會會長、廣東瓊崖行政長官秘書長等職;父親袁興烈曾任高等小學校長、督學,後就讀南京東南大學中文係,畢業後任北平鐵路局高級職員。

袁隆平少年時經常闖禍遭罰,做事又顯得笨手笨腳。父母想訓練和調動他的積極性,要他幫助拿碗,碗卻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為他摔壞了東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頻繁地讓他參與。他好奇心特強,有什麼問題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母親賢惠善良,酷愛花卉。母親伺弄花卉的時候,小馬駒在一旁手忙腳亂地“幫忙”。他愛動腦子,感興趣的必親自體驗。比如第一次看到蕎麥粉,他想弄點嚐嚐,結果弄得整個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釘釘子時嘴銜鐵釘,他也拿一個銜在嘴裏,一個跟鬥,鐵釘掉進肚子,送到醫院才取出來。袁隆平七歲時隨父母逃難乘船渡浣江時,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於是他下決心一定要學會遊泳。到重慶後,去長江邊照圖例一步步練習分解動作。一個暑假下來,仰泳蛙泳來往自如,後又學自由泳。他還參加過比賽,出人意外地遊出了“漢口賽區一百米、四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績。袁隆平從小就是這樣,一旦認定目標,就百折不回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讀中學期間,袁隆平好學勤思,成績優異,誌趣高遠,愛好廣泛,課餘博覽群書,思維比一般同學敏捷活躍。他喜歡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喜歡提問,琢磨為什麼。這種尋根究底的執著,在他以後的科研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年後,同行們引用學術用語與他開玩笑:“袁教授,你有那麼多常人沒有的優點,是不是遠緣雜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親江蘇人氏,父親江西人,個性不同,父親小聰明多,母親聰慧善良。”這雖然是說笑戲言,但事實上他確實從父母身上得到了豐厚的給養。

父親袁興烈是一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當年平漢鐵路被日寇占領,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書,抗戰勝利後在南京政府中任僑務科長。這給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誌報效祖國的宏願。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學附屬高中部畢業時,父親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學,學數理化。他卻另有打算。那根深蒂固的憂國愛民振興中華的情懷,那種探索自然奧秘的獻身熱望使他決定學農。開明的父母見勸說無效,便尊重他的意願,長歎一聲道:“俗話說望子成‘龍’,我是望子成‘農’了,好在我們袁家先祖世代務農,但願你這個農民與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輩,成為新型農民。”